庞薰琹: 地之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
| 2010年02月01日
作为经历民国,曾留学海外的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庞薰琹的人生异常精彩丰富:他19岁去巴黎留学,24岁回国,他是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现代艺术社团“决澜社”的发起人,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巨匠;他开办过中国最早的设计机构——大熊工商业美术社;在民国时代,他的主要身份是职业艺术家,解放后,他成为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但他也经历种种的不幸: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遇上了战争和动乱,他作为中央工艺美院的创建者,就只做了一年的副院长,却当了二十二年的右派。他的油画,能保存至今的不过十之一二,其他有一小半毁于抗战,一大半毁于文革。所以,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地之子:庞薰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只是庞薰琹一生成就的冰山一角。
实物与文献相结合,以学术视角,知人论世、分类展陈是这个展览的特点。而展览所展出的作品没有油画,多是水彩,其中庞薰琹在绢本上画水彩的实践,独辟蹊径又极为成功,他的绢本水彩不仅有独特的肌理,而且色彩沉着,空间层次丰富,不像布面油画,颜料可以叠加覆盖,绢本水彩,干净而透明,容易见笔,没法苟且含糊。而其中为大众所知的“苗人”题材的作品,厚重深沉的生命力已转化为一股纯朴静穆之气显现于作品之中。当年,庞薰琹为了更好的描绘苗人的生活,曾为此跑过贵州乡下八十个村寨,以获得苗人生活的第一手视觉资料。这种直接的田野调查印证了庞薰琹对于传统与众不同的兴趣,他所倾心的不是文人画传统,而是绵延五千年的出自无名工匠之手的造物艺术。
而早在巴黎留学期间,庞薰琹对应当时欧洲的艺术潮流,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的艺术中心,是因为装饰美术的发达”,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他形式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特别是他对于新装饰主义和建筑风格的用心,尤区别于同侪;而且也对于他归国后在职业与研究的方向选择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庞薰琹一生于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的撰述,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部书上,从1958年被打成右派直至1985年他去世,此书历文革之劫而得存,手稿和插图都是首次展出,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严谨细致和种种艰辛。而在展厅也同时展出了庞薰琹所做的日用品设计稿,有文具提盒、茶杯饭碗、靠垫床单、地毯拎包等等,并且在展厅中另有专柜,陈设庞薰琹本人所撰著作画集及他人编著庞薰琹研究文集数十种。而这些实物与文献虽不能全面反映庞薰琹的艺术成就,但却足以见证庞薰琹一生的信条,“人生为艺术,艺术为强国”。
北京画院美术馆所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庞薰琹已经是第十二位,之前还有李苦禅、吴作人、周思聪、李斛等人。以学术性展览论,北京画院美术馆在中国的小型美术馆中首屈一指,应完全归功于这个系列展的举办。当然,这更得益于中国有一批像庞薰琹这样的爱国艺术家们向国家所做出的作品捐赠。 尤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