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
| 2013年02月08日
拐点
年终总结是每一年的惯例,但似乎没有哪一年像2012一样更适合去反思。有鉴于末日允诺的诸多“拐点”,在2013年的第一期《艺术界》中,我们试图找出艺术界内部与周遭的转变(以及那些一如既往的)。文章中这些思想的内省均来自于全球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和学者们:候瀚如进一步阐释“第三天道路”的必要性;大卫·约瑟里特重述“嗡嗡”响应声成为如同货币价值的观点;王璜生对于中国美术馆的深入思考;汪建伟对“撤离”进行了哲学化的探讨;西斯特·盖茨诗意地讲述了说“不”的无能为力;南希·阿达亚尼亚用双年展类型学的目光审视科钦双年展;许知远则写给“躲避严肃”的中国人一曲挽歌……此外,董冰峰、南条史生、郑慧华、卢迎华以及高士明均提供了同样清晰的角度来思考过去的一年。作为封面专题的延展与补充,我们邀请了数十位年轻艺术家用一张图与一句话来描述“末日”前后的感受。
侯瀚如 : 寻求第三条道路
大卫·约瑟里特: 2012:嗡嗡时代的艺术作品
王璜生: 2012年度中国的美术馆
汪建伟: 作为事件的征兆:2013年的行动 —— 撤离
西斯特·盖茨 : 超速时光
董冰峰 : 末日中的艺术世界
南条史生 : 改变中的艺术世界
许知远 : 躲避严肃
郑慧华 : 从“地方”再出发
卢迎华 : 我在2012
南希∙阿达亚尼亚: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
高士明 : 2012那尚未谋面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