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采柔与李杰:日常假设
| 2016年05月16日
分析题目总是很有意思,“日常假设”这句话在此或作为某种预设,或者说一种前提,总指向命定的发生之前,但它同时也因“不可能发生的”理念而存在。换言之,“无效”或许才是此策展题称的潜在喻意:正因为非语义的情感交流之不可及,才需要给予一个假设的框架。
如果说,策展人与艺术家是某种冲突与抗衡关系,那三个端点则提供了更完美的结构支撑。李杰的作品表面上看,虽多有提示日常的物件,但却倾向于作为其私密情感的物质承载,以及其绘画投影的基底。这些展示的物件不仅仅与艺术家本人外显的情商特质迥异,也与他个人对现世的根本批判近乎无涉,李杰的作品之于观众,或许亦是种无效形式;另一方面,何采柔尽管采取积极的对外开展的态势,但吊诡地又企图在展览中作为一潜在观者,既不隐藏亦不凌驾,这可以从她凹陷的枕头装置得见,艺术家凝结了枕头被凌空压下的灯泡的凹陷瞬间,除了吸引观者触摸之外,现场悬置的灯泡也展现了发生前的紧张。仿若艺术家正躲在暗处操弄灯泡的起降,以及,观者情绪的起伏。
平心而论,李杰维持了一定的水准,在静观哲思的层面上令观者之心余波震荡,而何采柔则灵活地穿越在李杰的作品与策展概念之间。策展人某方面也似乎放弃了主观面向的话语,而透过空间的布局,引诱何采柔自空间与实体物件为起点,发动对私密情感的步步紧逼,而这一切从观者进到电梯即开始倒数。在流经策展人所转化的话语空间,而抵达李杰的作品时,或许即是莫比斯环那不被察觉的折返。艺术家的啮语,以及令人摸不着边际的叨叨絮絮,着实在提醒观者们:这只是一场日常生活的假设。
台北TKG+
2016.03.05 – 201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