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DnA SHENZHEN 设计与艺术博览会
2023年09月21日
|
2023 DnA SHENZHEN设计与艺术博览会
全文图片致谢ART021、相关画廊、艺术家及品牌方
作为十五年前中国第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以“设计之都”之名的城市,深圳在文化领域的发声——从设计周、设计奖、双年展等等,再到各种文化机构的落成——往往踊跃承载着这一“基因”。DnA SHENZHEN设计与艺术博览会也不例外。作为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团队继JINGART艺览北京后打造的第三个博览会,DnA SHENZHEN在延续团队所秉持的文化在地与国际视域的同时,更是以深圳的“基因”为锚点,打破收藏门类的壁垒,将触角从艺术延伸至设计领域——这也解释了DnA之名的另一重由来:Design(设计)& Art(艺术)。
展位 & 作品精选
红树林画廊 展位 C15
红树林画廊,展位 C15
DnA SHENZHEN 持续聚焦大湾区画廊,2020年在深圳落成的红树林画廊便是其中极为活跃的一家。对于这间专门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来说,设计——尤其是本土设计也被给予十足重视。其画廊空间和视觉设计分别由深圳当地的URBANUS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之一(同样也是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的)刘晓都和艺术组合“明天见”操刀,为艺术作品的呈现和推广铺设了颇具巧思而又低调的场景。
梁铨,《海洋城市》,2017-20年,色、墨、宣纸拼贴,90.8 × 122 厘米
本次红树林画廊呈现了梁铨、恩佐·库奇(Enzo Cucchi)、丹尼尔·克诺尔(Daniel Knorr)、奈文·阿拉达(Nevin Aladağ)、蒋志、林科和厉槟源等八位海内外不同代际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梁铨用水墨晕染、拼贴而成的《海洋城市》(2017-2020)当即唤起了深圳的意象。尽管其作品通常被视为抽象艺术创作,但这层层措置又散落着异形补丁的画面连同其若有所指的标题,让观者的思绪不禁游移在深圳海港的鸟瞰图、建筑斑驳的侧立面,抑或是集成电路板等具象的图景之间。一种像是被热带骄阳晒至褪色的青绿氤氲了画面——这是否就是在深圳生活的画者对这座城市的印象?
Objective Gallery 展位 C02
Objective Gallery展位,C02
于2020年和2022年先后在上海和纽约开设空间的Objective Gallery主要关注那些平衡着功能性和美学体验的收藏级设计品。这些作品常常善于在人、物、空间和地点之间营造叙事关系。
Ellen Pong,《Thorn Chair》,2020年,釉面陶瓷,81 × 38 × 38 厘米
正如这次参展的一把《Thorn Chair》(荆棘椅,2020),它由自学成才的95后陶瓷家具设计师Ellen Pong创作。其灵感同时来源于Pong在家乡西雅图周边徒步时所见的那些形态怪异而扭曲的植物,以及大卫·林奇和马克·福斯特(Mark Frost)共同执导的电视剧《双峰》(Twin Peaks,1990-2017)用美国西北的地理风景营造的神秘氛围。这把带刺的椅子——你是坐还是不坐?
香格纳画廊 展位 C13
香格纳画廊这次带来了杨福东、孙逊、何伟、张鼎和林奥劼等艺术家包含绘画、综合材料媒介、摄影和数字艺术在内的作品。
张鼎,《漩涡 #5》,2018-20年,不锈钢镀24K金、铜板镀24K金、PC树脂、油漆、玻璃,65 × 54 × 8.2 厘米
在博览会诸多价值不菲的作品中,有一块金色的长方形——张鼎自2015年起就使用镀金材料创作平面雕塑,《漩涡 #5》(2018-20)所属的系列更是以镀24k金铜板为底,用蚀刻手法绘制出世界上各个大型露天金矿的地貌。这种用金子绘制藏宝地图的戏谑姿态,戳拨着人类纪之下地理学与欲望的关系。
A2Z ART GALLERY A2Z画廊 展位 A01
华人夫妇李子薇和方孝信于2009年在巴黎拉丁区开设的A2Z画廊不仅是亚洲当代艺术在当地的推介者,还长期同一批年轻的国际艺术家合作。本次博览会,画廊带来了艺术家枝史织、萨拉·法卫欧(Sara Favriau)、卓诺(Jono Toh)和杨冕的创作。
萨拉·法卫欧 × ColAAb,《如果天空是一个地方,我会在前额附近再次看到它》,2022 年,木、泥土、亚麻,50 × 15 × 8 厘米
华氏画廊 & Humarish Club 展位 C09
华氏画廊 & Humarish Club,展位 C09
上海华氏画廊和澳门Humarish Club的联合展位延续了前者多年来对日本当代艺术的关注,呈现了如荻野夕奈、江口绫音和奧田雄太等日本艺术家笔下斑斓的绘画。
江口绫音,《薄雾》,2017 年,布面油画,72.7 × 91.5 厘米
在江口绫音的《薄雾》(Fog, 2017)中,一条身子被切断的巨蟒躺在白色泰迪熊的腿上,一些更小的生命从它张开的躯体中钻出或是向它涌去。光秃秃的森林漫起的雾气里,不知是萤火虫还是泰迪熊手中的魔法,安抚着这条巨大生物的灵魂——这不过是江口绫音较为温柔的一件作品。在其梦幻的调色板和可爱的玩具熊所营造的甜美幻象之下,往往隐匿着灾难、逃亡、死亡、甚至是同类相食等令人细思极恐的情节。画面中奇异的地质风貌被不真实的荧光色渲染,如同核事故、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灾难来临时的奇观——诡谲、美丽而又可怖。
canU “持续美” 展览 展位 S10
canU “持续美” 展览现场,展位 S10
方才于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了“情感衣旧”展览(8月11至20日)的canU可持续时尚平台,再度携13组服装与家具再造作品来到深圳。延续“情感衣旧”的脉络之余,本次的“持续美”展览在陈列上特别采用了环形剧场的形式,在过去和当下、传统和潮流、记忆和想象、遗忘和激活之间钩织出“以旧焕新”的循环叙事。传统服饰、民族手工艺、环保面料甚至无用的废弃物等等都成为创作者们再造的材料。
凡物,《时间寺庙》,2023年,碎布沙发、拼接连衣裙
裘淑婷,真丝印花刺绣连衣裙,2023年
可持续性,这一时尚行业的前沿理念带有不少社会责任上的抱负:在这个快消品的年代,破除“时尚”和“新”之间的固有绑定,更新大众对“美”和“时尚”的概念以及对消费行为的认知。尽管大部分的设计师(再造)作品并非人人消费得起,但值得期待的是——像canU这样试图在时尚行业内外同时发力的平台,如何能够催生越来越多大众买得起的可持续时尚产品。
没顶画廊 展位 C08
没顶画廊展位,C08
没顶画廊本次为我们带来了蔡坚、冯至炫、莫少龙、商亮、苏予昕、汪建伟等艺术家的绘画及雕塑作品。
汪建伟,《行于泥浆 No.4》,2022年,铸铝、氟碳漆,103 × 138 × 98 厘米
汪建伟的最新雕塑《行于泥浆 No.4》中似乎涌动着几股力量——也许是两个行走的人——想要从中挣脱。它似乎暗示着某种人与大地的关系。大地对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是休憩的床、藏身的掩体、耕种的田地、采掘的资源、宿命的泥沼,抑或是相较人类时间而言,在尺度上不可比拟的地质时间?我们的世界里流传着太多有关大地的隐喻,发生着太多同大地之间的角力——“行于泥浆”这种载着钝性力量的前行姿态,是否提醒着人类在其渺小尺度内的宿命?
德玉堂画廊 展位 C14
曾从北京迁至上海的德玉堂画廊,一直扶植那些融汇着东西方艺术基因的当代艺术家。本次参展的包括阿尔贝托·佩拉尔 (Alberto Peral)、托马斯·坎托(Thomas Canto)、瓦莱里·卡苏巴(Valery Katsuba)、沈忱、石至莹和祁磊等中外艺术家的作品。
瓦莱里·卡苏巴,《体操运动员与摔跤手雕塑,圣彼得堡》,2007年,C-print,150 × 147厘米
其中一件摄影作品《体操运动员与摔跤手雕塑,圣彼得堡》(Gymnast and the Wrestlers Sculpture, St. Petersburg,2007)的作者、白俄罗斯摄影师瓦莱里·卡苏巴曾于2021年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办个展。他镜头下的人物常常带有苏联式的英雄主义气概,然而他们那些费劲的姿势(往往是站在高台上、踮起脚尖、跳跃,或是像在这幅画面中一样正在倒立),尽管因为快门的落下而显得岿然不动,却又好似因为肌肉的极度紧张而快要崩塌——而后面那尊颇具动态力量感的摔跤手雕塑则是其最好的反照。
Gallery Sohe 展位 B05
Gallery Sohe展位,B05
首次参展的Gallery Sohe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设计画廊之一,在上海、北京和杭州均设有空间,呈现现代设计大师及当代设计艺术家的作品。
韩冬,《极寒之光》,2023年,铜,180 × 90 × 75 厘米(灯体),60 × 45厘米(灯罩)
此次Gallery Sohe带来作品中,包括LOEWE基金会工艺奖入围艺术家韩冬的多件青铜雕塑。这些实用性雕塑融合了青铜器具的古朴与现代主义温和而简洁的气质,并充分预想了肢体在使用场景中的律动,成为身体的延伸。
其他现场图片
WAARCHI展位,B01-1
Whitestone Gallery 白石画廊展位,C01
千高原画廊展位,C03
Arario Gallery 阿拉里奥画廊展位,C04
Galerie Dumonteil 杜梦堂画廊展位,C07
蓝岸画廊展位,C12
2023 DnA SHENZHEN设计与艺术博览会现场
关于ART021 & DnA SHENZHEN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创立于2013年,博览会汇集来自全球顶级画廊与机构,力图为画廊,艺术家,收藏家及全球艺术爱好者构筑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分享最新当代艺术动向与想法。秉承“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理念,ART021团队于2018和2021年相继打造JINGART艺览北京和DnA SHENZHEN设计与艺术博览会,为天南海北的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一场场当代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