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的训练

田中功起,《一架被五位钢琴家同时演奏的钢琴(首次尝试)》,2012年,录像装置,高清录像,57分

维他命空间的展览总会带着一种“维他命”式的印记,但这种隐约的印象总是在艺术圈内部而从来没在公共场合公开严肃地公开讨论,维他命的实践方式是一种在当下的环境中谨慎地进行的选取,“个体”几乎成为他们大部分展览的线索。

在展览“感知的训练”中,徐坦的作品《叙述与诉求—在台北谈“新自由主义”》延续了他的“关键词”系列创作,墙面上挂着四个屏幕,其中三个屏幕播放着不同采访对象的画面,而另外一个屏幕则展示了徐坦在台北拍摄的素材,大多为风景,视频旁边的墙上展示了几张索引式的照片,大都是艺术家认为在台湾艺文界有影响力的人物肖像。小视频被放置在中间不规则圆桌上,播放着更多不同人说话画面。只能从导览上得知视频内容是徐坦在台湾进行的关于“艺术体制、新自由主义、财团介入、文化政策”的访谈,导览员为观众讲解是:“屏幕从左到右的内容是艺术家的刻意安排,展示的是受访对象关于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立场:从左倾到较为中立,再到右倾;并且,这个装置形式是为了呈现出不同立场的话语其实并无明显的交界,大家的叙述和诉求其实各有交集。”进入这个作品更多像置身于一些毫无头绪的杂音之中。

白双全的作品在“感知的训练”中演习了“消失”,观众往往穿过、置身或踩踏于白双全的作品而浑然不知,他把《广州笔记之2011.12.14-17》和《广州笔记之2012.01.14-18》的内容提取出来,以一行小字的形式沿着地面和天花,画出一条优雅的灰色的虚线,把展厅分割为两半,他仅用了两个被涂成白色的橙子模具作为作品起点标记。了解白双全创作风格的人还会会心一笑—他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连同展厅中那堆“垃圾”都显得带有“白双全作品”的味道。事实上,那些是他上一次展览剩下的材料,同样成为他本次展览创作的思考起点而展示。

李杰的作品是“感知的训练”中最有力量的索引。作品《我只想变成物件》是数件独立的装置作品,李杰通过平面绘画和一些简单的日常物品,让人在进入他作品之时,隐约唤起某位缺席者的在场感,他要制造的是“肖像的”知觉。如其中一件作品的墙上挂着一块看似绘画的纸板,上面以蓝色的亚克力压出“露得清”的牌子,观众会为了看清纸板上的内容而不自觉靠近它,这时便会踩上地面的擦脚垫子,同时被头顶日光灯的白光而笼罩,男性观众的感觉也许特别强烈,这是他们每天起来走进洗手间进行清洁的氛围。李杰创造的感知方式是立体而通感的。

如果展览中艺术家的作品都只作个展形式的单独展示,那么关于某种流行的论题(如新自由主义)或者巧妙的概念形式总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作品的主导—而这却不应为一个艺术家过分关注。群展的状态令这些显著的标签相互抵消—各种平日强势的知识和话语,如关于新自由主义,关于艺术形式,弥散于空间。展览得以呈现出朴素的姿态:仅关于个体与感知。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