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乌龙学院”,不过在这里讨论的“学院”,并非某个人生阶段的固定学习场所,而是指一个有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自我成长过程,里面充斥着偶然、误会、将错就错等等一系列“乌龙事件”。在“乌龙学院”中,《艺术界》将视角投向“学习”这一人之根本。本期封面专题通过大量的问卷采样调研,将以国内学院系统中的当代艺术教育为前提和参照,并邀请教育家、策展人、艺术家,尤其是许多离开校园不久的艺术家们,共同分享“学习”或者“自我教育”的经验与方法,以及建立隐性课程的可能性。
麦肯基·沃克(McKenzie Wark )为我们介绍了一位跨界思维的绝佳范例——李约瑟。李约瑟认为机体论思维及其行动模式将主宰未来,他的宏伟计划,不仅是用来理解生物学系统,或是中国过去的社会结构,而是根据这些知识来推断当下及未来可能的社会系统;郑文琦(Rikey Cheng)通过解读艺术家余政达的新作《Practicing LIVE》,延伸到其创作的疏离感,创作结构的即兴,模仿与反讽和自我指涉。
本期上版“里程”采访了韩国艺术家梁慧圭,与她探讨其创作中文化身份、语言、旅行与创作的关系;“架上”栏目中,宋轶试图破解刘传宏在《皖南纪事》中通过绘画铺设的虚构世界或梦境;除此之外您还将读到迈阿密海滩的艺术家自营画廊“古琦威登”的机构透视,关于“久违的现代”建筑展中现代性的再钩沉,黄孙权个展中的“展出与权宜”的深挖,以及一篇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半虚构写作等等。
本期共有展评14篇,您将读到从巴黎、柏林到纽约,再到首尔,包括有“透视/透视中国”、“人类世计划”、“如同生活:侯孝贤的电影”、“政治纯形式!”、“2014年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等一系列国际大型展览的精彩评论。此外,关于艺术家曹斐、庄辉、梁硕、廖国核、宋拓、彭奕轩、汪建伟的个展评论也将与您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