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摄影与中国新时代
| 2010年06月01日
张元:有种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0.03.14 – 2010.04.11
TORA TORA TORA:中国新锐影像展
北京草场地红一号艺术区及53号艺术区 2010.04.17 – 2010.06.30
在近期的两个摄影展“有种”和“TORA、TORA、TORA:中国新锐影像展”(以下简称:TORA)上,我仿佛又看到了类似“垮掉的一代”的面孔和神情。照片中的年轻人沉浸在自己的表演里,暧昧地试探着主流价值观的容忍范围,只不过他们的名字,换作了中国“八零后”。然而这种试探,又全然构不成尤伦斯艺术中心馆长杰罗姆·桑斯为“有种”所作的序中提到的:“挑战和批判”。被禁锢在照片四面边框中的他们,大多目光懒散、表情倦怠,公然地与四周的社会现实决裂开来。这是一群非同寻常的八零后,对于这个群体的大多数成员来说并不具代表性,但他们戏剧化的表演,喂饱了观众对这一代人的好奇与想象。
“有种”是张元应尤伦斯之邀而作的作品,墙上十张诱人的年轻面孔,娓娓道来他们的心灵世界,灯光自上而下打在他们的脸上,仿佛每一段视频都是一场小型审判会,或是不慎闯入了一间精神分析治疗室。他们代表了社会“边缘性”与个人主义的结合,巨大的唯美照片将他们异化的生存状态极度浪漫化,仿佛在说:那是我们的私事,与政治无关。边缘,被附加了更加私人化的潜台词,仿佛无异于商品社会中每天都会遇到的“咖啡还是茶”的问题,是一次次个人命运和生活方式的自愿选择,为牵涉其中的社会语境作了开脱。
相比“有种”,地处城市五环边界草场地的“TORA”,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参展艺术家知名度来看,都是相对的边缘。“TORA”中十多位摄影师的作品曾被三影堂拒之门外,这是一次年轻摄影人自己的“嘉年华”。照片被简单的钉在墙上,粗糙的布展透着些许玩世不恭与直率。生活在大众媒体和视觉影像时代的七零末八零后生人,他们中的许多人用平行的视角记录着个人经验和身边同龄人的故事,我们很难读出中国老一辈纪实摄影师对贫穷现象的焦虑和对社会变革的坚持,这是一群以荒木经惟、南·戈尔丁或罗伯特·弗兰克为代表的“私摄影”的追随者。
八零后与美国“垮掉的一代”一样,在文革或二战过后的废墟中长大,却对这段伤痕毫无记忆。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和一个愈加多元的消费社会,他们的影像避开了宏大叙事的道德说教和历史使命感。如果说,1967年约翰·萨考斯基策划的《新纪实》标志私摄影在美洲大陆的崛起,那么其在中国的转折点便是《城市画报》于2005年推动的“摄影私生活”运动。林志鹏的宣言“我是没有责任感的人”,与“新纪实”代表人物盖瑞·温诺格兰德多次公然拒绝对他的图像负责,并激烈否定照片与公共意义系统之间联系的行为,如出一辙。顾铮这样评判这个群体的局限性:“回避与现实展开互动的倾向,局限于小我的感情波澜,在折射出社会走向多元价值的同时,也反映社会走向犬儒的趋势。”“Tora”是充满活力和多种可能性的,但是去政治化的私摄影能否继续成长,并迈出更具社会化的一步,则更让我们拭目以待。 唐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