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以继夜: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
| 2010年12月01日
“日以继夜”,顾名思义,这个展览时间上与一般展览不同,从白天到夜晚,连轴转。“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暗示美术馆的职能与以往有异,这可以归结于空间上的拓展。展览并非通宵达旦摆在那儿供人观看白天仍旧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展示,到了晚间,美术馆二楼的展厅则转为论坛和电影放映的空间。在展期中的9个周末夜间,陆续展开包括18场内容各异的讲座、对话、工作坊、表演等(策展人侯瀚如称之为“夜校”),以及由参展的9位艺术家推荐的27场电影放映。事实上,所有关于此次展览的文字描述,可以预料仍旧只会围绕那些“稳定的、固定的和壮观的”作品。原因无他,固定的、成型的对象远比流动的、持续的、未完成的要易于描述、把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是一个少有的应该实地参与而非仅仅纸上阅读的展览。
按照侯瀚如的说法,这些作品是9位艺术家“赴上海调查、研究并探索这一城市及外滩美术馆的历史与现状”的产物:置于大厅和美术馆外墙的日观灯管组成的迷宫图形(彼得罗·加布里塔·莱斯);包裹着冒牌LV皮革的观众座椅、印有复古花纹的廉价墙纸、俗艳璀璨的亚克力珠串与三盏从美术馆旁边民宅移来的水晶吊灯(崔正化);一部美国人在上海拍摄的电影《幻觉/天堂》(山姆·萨摩尔),指涉“日常生活、疯狂、爱情与上海的寓言”;一组水墨动画及绘画装置作品(孙逊),一件包含细密画、乌尔都书法、舞蹈等元素的影像装置(沙兹亚·西莰达与杜韵);一组关于艺术家和他的中国产陶瓷蟾蜍从索非亚坐火车到上海的影像、文字记录(聂德科·索拉科夫);一套融合了文本和图像,嘲弄法国品位的装置作品(周铁海)以及名为《影像与声音博物馆》(涂维政)的系列作品。
这其中,真正是“调查、研究并探索这一城市”的,在我看来,只有《影像与声音博物馆》系列与那部名为《幻觉/天堂》的电影。台湾艺术家涂维政的《影像与声音博物馆》是一组野心勃勃而又有趣的系列作品,形式上戏仿博物馆等传统陈列空间。作品分置于外滩美术馆的四层楼面:二楼陈列从上海二手市场收集的关于影像的真假古董和自行仿制的假文物,所有物品的标示均为虚假的年代;三楼是一系列摄影作品,邀请本地居民以身体当作标尺测量城市中的空间元素;四楼是将赞美上海的诗文转译成盲文制成铜版画,再以类似八音盒的原理转换为音乐;五楼则提供艺术家事先拍摄的美术馆所在街区的景物微观照片,观众可据此寻找被摄物的来源,并拍照存证以换取艺术家提供的纪念品。看得出涂维政对上海的呈现,实实在在下了一番工夫。同时,这件作品也使得整个展览的“白天”部分有所失衡如果涂维政将他作品的内容体量加以扩充,那么只此一件作品就足以并且能够更好地体现策展人的阐释意图。
至于策展人侯瀚如所冀望的经由本次展览使得外滩美术馆“逐步扩展成为一处集艺术作品的孕育、创作和表现于一体的场域,一个吸引公众参与、实现艺术界与社会对话的平台”,首先取决于“夜晚”的人流和声音,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展览之外的因素,对此,我不乐观。 胡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