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乎?亚洲策展实践十六谈》书评

我们在香港看到一种策展上的焦虑:本土艺术圈活跃的展览策划人非常少,尽管这跟本土艺术圈规模以及可用展览空间的数量基本对应,但机构学术研究与该领域的批评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是让人在这方面产生一种欠缺感。因此,南中国地区第一大非盈利艺术空间Para/Site和无所不在的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展开合作似乎很合适。合作项目是一个策展培训课程,旨在促进国际策展人和作者与当地艺术实践新生力量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本书就是该项目的成果之一,全书收录了多篇由课程导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士围绕亚洲策展现状撰写的文章。香港既处于中国语境内部,又在国际艺术英文话语系统里,利用此优势,该项目也许可以为大中华地区的展览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阿尔瓦多·罗德里格兹·弗米纳亚、迈克尔·李 编,Para/Site艺术空间出版社,2010年,187页,英文

书中介绍内容广泛,很多话题我们久已熟悉,也有一些非常新鲜的观点。阿尔瓦罗·罗德里格兹·弗米纳亚描述了策展人如何相当于中间人,另类空间如何等同于画廊,从中可以看到第一次在中国工作的欧洲策展人受到的冲击。新加坡艺术家李鸿辉对一系列角色进行了总结概述,其中包括艺术策划、宣传、管理和写作。李永财的文章以奇迹为主题。最有意思的是延斯·霍夫曼的文章。他在文中号召让实验回到画廊空间内部,而不是到外部寻求突破,这种保守的观点已经变成少数派立场。另外一些更有价值的角度也更加出人意料:艺术家塞德里克·马里代阐述了声音装置领域针对语境具体性采取业余态度的必要;博览会总监马格努斯·伦弗鲁则提醒策展人不要在对新的追求中变成其终极消费者。

对本书最好的概括来自封底的一段简短描述:“……这些文本构成了‘策展批评’的主体叙述。作为文化批评的一个分支领域,‘策展批评’主要致力于发掘当下策展实践中的新方法和新角度。”有意识地将自身直接定位为“策展批评” 这种态度在全书所有文章中都得到了切实贯彻。仔细阅读,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中丝毫没有现代主义的观念残留,批评家并非什么英雄式的作者,所写之物也并不构成一个可以单独成立的文学类别。取而代之的是策展写作领域内冷静的话语生产。同样在这些领域工作的我们也许对两种写作意识形态都感到亲切,但看上去很快我们就需要在文本生产与文字技艺之间做出明确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