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穿越边界
2011年04月15日
|从北京到台北,每天有四班直达飞机;从香港到深圳,全天二十四小时任何时候均可过境;在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有稳定的喷气水翼船服务,所谓“大中华”地区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虽然“大中华”这个概念意味着一系列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联系和交流,但我们几乎从未听说过两岸三地的融合与互动对源自各地区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艺术产生了何种影响。在去香港和台北巡展之前,“1+1”展巧妙地选择了何香凝美术馆作为首展地。本次展览旨在从艺术生产的角度讨论“大中华”的意义。它将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两两组合,每组艺术家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如此设计是为了增加展览的实验性、游戏性和对话性,促使观众和艺术家自己探索各个地区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什么,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阻碍。下面我们将简单介绍参展艺术家和他们的合作成果。
1. 三语设计
三语设计是一家香港的设计师工作室,由香港理工大学的两位毕业生组成,业务范围包括品牌设计和印刷,包装和环保产品,网络和交互设计等。与三语设计合作的是年轻的设计新星刘治治,但后来因刘治治本人的原因该项目终止了与他的合作。三语设计负责了本次展览的宣传材料设计。
2. 黄卓轩 + 刘俐蕴
来自香港的艺术家黄卓轩和大陆艺术家刘俐蕴合作的两件雕塑形似悬挂的人体,内部填满从巡展的三个地点——深圳、香港、台湾收集来的沙子。时间消逝,沙子逐渐溢出,在展厅地板上积聚,令人联想到一种不断转变和成型的状态。
3. 陈志建 + 魂游
与台湾影像艺术家陈志建搭档的是香港艺术家魂游。后者主要从事电影和装置艺术创作,同时也是亚洲艺术文献库的研究员。他们合作的作品名为“广场”,由针孔成像的照片组成,全景视角的建筑群照片包裹在圆柱形灯箱上。这件作品激发了一系列有关台湾和香港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讨论。
4. 苏约翰 + 何明桂
澳门建筑师苏约翰也创作装置艺术,作品常常关注自我身份和后殖民主义问题。何明桂最初在台湾国立美术馆工作,最近重新回到创作生产。他们共同完成了一系列建筑结构和素描,探讨私人空间与个人出身等问题。
5. 梁远苇 + 白小刺
这两位中国大陆艺术家在近期创作中表现出两种奇妙的兴趣:梁远苇对花的迷恋,深圳艺术家白小刺对政府大楼的探索(均见于《艺术界》第七期)。他们为“1+1”所作的方案致力于锁定个体在中国生活空间转变中的位置,将拆迁过程刻画为一种废墟的生产,该过程对日常事物和居住空间有着戏剧化的美学意义。
6. 姚仲涵 + 许雅舒
台湾声音艺术家姚仲涵和香港影像艺术家许雅舒的合作项目名为“心跳”。在巨大黑暗展览空间中,这件一半是影像装置一半是灯光装置的作品探究了身体与性,唤起观众对人体本身的节奏、声音和运动的感知。
7. 单凯悌 + 赵赵
单凯悌刚刚从台北国立艺术大学毕业,是本次参展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她主要从事影像创作,常以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在作品中探究自己的身体与身份。赵赵生于新疆,现居北京,最近在艾未未的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以及一些偏重观念的雕塑和摄影作品。
8. 百强 + 邬建安
澳门艺术家百强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去年一年都在大陆完成一系列绘画项目。邬建安目前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他的创作借鉴中国传统剪纸工艺,体现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活力。两位艺术家合作完成了一场离奇的图像游戏,他们像玩牌一样将图像排列组合,反映艺术史转义的同时也构建起幽默的并置,对中国当代社会做出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