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逊:第一个五年计划

《休克时光》,2006年,动画,5分29秒

2006年,孙逊在杭州成立了自己的“π格动画工作室”,对于2005年刚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他来说,急于成立工作室是为了制作一部高品质的动画长片,也就是那部历时四年在2010年才告完成、并入选当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21克》。这部时长27分钟的作品一共有50个分镜头,但由于当时的孙逊制作经验尚浅,在为作品确定了一种极其细腻、写实的素描手绘风格之后,却低估了其背后所需要的巨大工作量,所以原计划两年的工作周期不得不延长到四年,随之变化的是“π格”的团队人数也逐渐扩充到20多人,并且在《21克》的制作期间,“π格”也于2009年从杭州搬至北京,落脚在离798艺术区不远的黑桥村的一长排工作室内,其规模占据了四个标准工作室。
现在来看,一部原本准备不足的动画作品却给“π格”带来了一系列积极且显眼的变化。对于孙逊来说,这些变化的意义固然可以从《21克》那三万余张原画中得到体现,但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艺术实践构建了一套系统,其中既有艺术层面上的观念承接,也有运营以及管理层面上的经验总结,三者无疑都是孙逊与“π格”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果。
“五年计划”(2006年改名为“五年规划”)在近几十年的中国是一个为人熟知的专用名词,它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始,中国政府为国民经济发展确定宏观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十二五”时期。显然,孙逊在借用一个具有时代感的称谓来命名自己从2006年到2010年的阶段性工作,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样的命名仿佛就像是一个巧妙的提示,将他在“π格”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实施的动画作品、绘画、装置与现场项目中一贯的历史维度与主题性凸显出来。
历数打上“π格”标志的动画作品,从2006年的《休克时光》到2010年的《主义之外》,在这10部作品中真正启动团队力量的只有《21克》,其余的作品要么是孙逊独自完成,要么只是几个助手从旁协助,而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属于动画短片,它们的工作周期遵循的是当代艺术系统内部展览机制的规定。对此,孙逊的态度既务实也坦诚,在无法解决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制作《21克》这样的长片的资金就只能化整为零地从当代艺术系统里的商业环节中汲取。所以,在更多的时候,考验孙逊的并非艺术创造力,而是如何做到对当代艺术展览给予快速与有效的回应,不得不说,在此刻,构建系统的重要性在于工作室的运营层面。
《21克》展览海报,2010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作为孙逊的第一部动画长片,《21克》无疑可以充当其“一五计划”的代表作,但在“一五计划”所有作品中,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表述充分与最终完成,而并非其个人观念层面上的突破。这种判断或许是由《21克》漫长的制作时间引发的某种时空错位感。在《21克》按照既定的脚本与视觉风格向终点缓慢行进的同时,孙逊并没有放弃其他的创作,他就像在施展中国神话里的分身术,又不断在其他短片中对《21克》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具体的阐述。这种本该是“后续”的阐述,与《21克》之间应是一种论证关系,实例是2006年的《休克时光》和《异邦》,所以,当《21克》于2010年完成时,它已成为一篇迟到的总论。
其实总论的编写工作更早开始,正是在《休克时光》与《异邦》这两部短片中,孙逊着手为意识形态的相关的各个概念设定形象并予以解释,比如,头戴高顶礼帽、身着燕尾服、手拿拐杖的“魔术师”的形象与“唯一的合法说谎者”联系在一起,他的走卒则是“蚊子”——被设定为一个“传播谎言”的媒介,这种尝试实际上是孙逊构建其艺术体系的起点。无论是《休克时光》、《异邦》还是《21克》,三部动画在观念上也极为相近,都在向观众传递孙逊本人对于某种历史表述的总体性质疑,就像《休克时光》在片头和片尾字幕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样:“‘历史’是‘时间’的谎言——吗?”“‘神话’可以驱逐‘真理’——吗?”而《21克》像是孙逊对以上两个问题做出的一种自问自答。
《21克》在标题上套用灵魂重量的说法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其主题与精神世界的关联性。在内容的呈现上,《21克》明显要比《异邦》更加注重于场面的设计与气氛的烘托,但同时《21克》又脱离了《异邦》对于具体时空背景的指涉,虽然片中再次登场的魔术师与蚊子仍是解读作品的关键形象,但孙逊却将表述的重心放置在了展现“时间的谎言”、客观世界与复数的人之间的多重维度上,正如在片子开始部分出现的重组地球七大洲五大洋后的“世界地图”上的字幕所提示的——“他们的世界是这样的”——对于空间与存在状态的描述成为《21克》展现这种多重关系的主要方式。
所以孙逊没有从正面讲述一个所谓的“精神世界”,而是将它理解为一种陈述与改造世界的方式与角度,于是在《21克》中的世界最终成为了一个庞杂的、充满象征物的场域。在《21克》片尾,灯塔以二进制灯语打出英文“革命”一词,与之相对的是一个男子正面对大海失声痛哭,悲观性的结尾使得“他们的世界”陷入了一种毫无希望的历史循环之中。而孙逊也再一次完成了对其艺术体系核心观念的确认与呈现。
《新中国》,2008年,展览现场,洛杉矶汉默美术馆

《21克》的启动可以看成是孙逊“一五计划”的一道分水岭,前后的变化在于孙逊有意识地将其艺术家身份转向适应电影制作模式的领导者。这是一次强调行动力与执行力的转变,孙逊不仅为“π格”制定了详尽的管理制度,涉及工作室管理的各个细节,包括从一般的作息、考勤、卫生、食堂管理到财务制度、奖罚条例,并且还专门针对动画制作特点制定了岗位职责、作业流程、外部招聘与内部专业考核制度。但身处另一个生态系统时,孙逊更多的是在通过现场项目把动画的拍摄现场移植到展览现场,最终所呈现的现场是一个由装置、绘画以及动画混合而成的视觉空间。这种实践完全是一种当代艺术的创作思路,它一方面给予观众更多的现场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在实践动画语言的多样性。孙逊近年来的每一部动画短片都会有一个使之相匹配的展览现场,其中《黑色咒语》(北京,2008)、《新中国》(洛杉矶,2008)与《主义之外》(横滨,2010)是颇具代表性的三次实验,以《主义之外》为例,孙逊用十张巨幅的水墨画(500×200厘米)遮盖住横滨展览现场高大的窗户,从而在视觉上支撑起整个现场,并且动画也主要是以这十张水墨画为素材进行制作。
显然,“一五计划”中的孙逊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在两个生态系统之间频繁切换,只是过于频繁也是一种困境,或许这是孙逊在“第二个五年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