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东

展览现场,2011年,巴黎玛丽安·古德曼画廊

巴黎玛丽安·古德曼画廊的杨福东个展中的两组作品《第五夜》、《国际饭店》来自之前在上海举行的“有效期2010”三人联展。对于“有效期”来说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三位艺术家十年的变化,此次的个展则更纯粹地让我们去观察杨福东的个人创作。

《第五夜》为七屏录像装置,每一屏的时间为10分37秒,这是一盘胶片的长度。我们可以看到他一贯的对漫游式青年的描摹以及他们多思而缺少交流的精神状态。在每一屏幕里的人物都是心无他物的“绝对”主角,他们在一个闷热的傍晚里,在这个不到一千平米的场域里貌似各不相干却共同构成画面。在这里有静坐在沙发上的中年男子,有漫步中环视四周的女子,有在电车里上下忙碌的青年,有烧着炉火锻造铁器的工人,等等。杨福东将以往十人以内的演员阵容大幅提升,加入了更多的背景人物,主要演员和背景人物的交织,彼之主角成为乙之背景。各种动态的车辆如自行车、人力车、老轿车的穿梭,为缓慢的画面注入动态的元素,也将画面的空间感延伸。道具的使用量之多前所未有,搭建的舞台、旋转楼梯、开放式的巷口同存于一体,使得这一有限的四方庭院呈现出迷宫般的结构,极大地探索了影像的空间叙事的可能性,打破了自己以往拍摄的完全室内或者完全室外的界限,更像是一种开放空间(室外场景)当作室内来拍摄的大胆实验。

Fifth Night, 2010, Video, 10 min. 37 sec.

杨福东对录像画面的美学与考究多年来已为人所熟知,但更多的时候他在思量录像(电影)拍摄的可能性与实验性,仅从画面本身来理解他的创作是远不够的,艺术家本人也从未满足于此。杨福东的创作执迷于琢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不仅是审美的,更是技术和观念的方式。在2009年的作品《离信之雾》,他用9个屏幕的NG镜头来构成装置,也即是用现场记录来创作,成为只有九个画面的一部电影,每一个屏幕也可以被看成是九分之一的电影。而在《第五夜》里他采用的是共时性的多机位拍摄,七部摄影机在不大的场域里分别落点,以不同的镜头景深和移动方式在短短的时间里同时运作,通过这种拍摄构成画面之间的互文性,也通过镜头技术的运用赋予这种互文以层次感和迷惑性。《第五夜》的展现很好地帮助了我们理解从《断桥无雪》、《离信之雾》发展而来的他对电影装置探索。

《第五夜》还有第二个版本曾在上海双年展展出,这个版本的时长为50分钟,除了四次实拍之外,还包括了之前的排练。最后以“失败”结尾,有一台摄影机到最后已经坏了,只留下六个画面。这一方式解释了“影像既是媒介又是现场,电影既在排演之中,又在排演之外”,杨福东超越了以往的“拍摄-剪辑-成片”的传统过程,把他在《离信之雾》时所相信的“只要是拍摄过的(场面)都是成立的”这一理论更加推进。

回到此次展览里的另外一组摄影作品《国际饭店》,延续前文所言,在这组摄影作品里杨福东所探讨的是“图片即电影”,或者说是一帧画面的电影。他试图把照片当作电影创作来拍,以透露一段看不见的小叙事,而这正是这组照片远高于她的画面美感元素而能打动观众的原因。    黄小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