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社交:“声纳计划”与“开放媒体工作室”

SLG+SLG(沈立功+Second Life Group)基于虚拟与现实平台进行演出,图为虚拟人生界面上的Avatar群舞。

声纳计划

首先,SONART的概念并非专指声音或音乐演出,它是高士明副院长推动的现场演出与影音出版的概念,由我负责策划执行。它是取“声纳”之本意,即发出一声波,透过其反射回来的信号,探得空间定位。本系列活动即是以探测性质强之先锋作品打向社会,经由社会互动回馈而完成艺术生态结构。
SONART演出的场地、空间完全弹性,未来的活动绝对不限制在第一次的演出空间,不仅可能在草地上,湖边,在其他城市或国家(比如上海的没顶公司邀请我们去他们的上海空间演出一次),更会包括只存在于网上的,如微博、推特、Second Life或是任何下一波的存在形式。
SONART计划的另一重要区块是出版,我们将在网络、光盘及纸本平台发行一系列国内外新媒体影音,甚至软件作品。其中包括“中国声音艺术档案系列”,完整记录国内声音艺术发展史,尤其是最精彩的早期。另外也有国外名家的新媒体作品,包括DVD等格式。
回看这次演出,SONART的节目和制作延续了我策划的2003“北京声纳”、2004“台北声纳”、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开幕式“河流体”演出等大型现场的基本态度,即对作品质量和演出制作的严格要求。此次“杭州声纳4.1”包括几个重要作品,首先是国际知名的资深Second Life艺术家沈立功的SLG+SLG小组(Shen Ligong + Second Life Group)罕见的网络+现实演出。此作动用了现实世界和Second Life世界中的数十人互动参演,在虚拟空间中自己建模并写代码的影音装置由小组十位组员在现场以十个电脑操控,现场既是演出空间,又是投影在墙上的虚拟空间,同时,分布在世界各国的其他参加者和旁观者都在Second Life中透过各种方式包括实时聊天互动着,而最后的一段Avatar群舞更是演出高潮点。这是他们小组长达一个月以上的夜夜通宵制作的成果。

徐程用感应器硬件进行现场演出

蒋竹韵的后设声音行为演出是对美国知名声音艺术家Randy Yau的致敬。他将Randy Yau在纽约的一场不断吃芹菜直到剧烈呕吐的声音行为演出视频记录视为原作乐谱,依样在杭州现场诠释再现,而其中的形象、时空、技术、声光等等的似与不似,和这等破行规做法,让人反思:激进声音现场艺术进入“后设时代”是否也暗示着它的历史阶段终结?是否也是更自觉自讽、更尖锐地直指当下我们所处的山寨阶段之本质?
王志鹏,新一代声音与影像同步思维创作的代表人物。他是跨媒体学院的二年级学生,只上了四个星期Max/MSP电子音乐创作课,然而作品的力度与技术都让人哑口,已接近池田亮司和Frank Bretschneider等前辈大师境界。这是国内少见的新媒体创作新血,然而他的前面已没有其他大师,王志鹏这一代的下一步走向,令人期待。
许多人误会“声纳”是一个声音艺术事件,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它的确需要包含某些类声音艺术。声音和音乐演出这种现场格式对当下多媒体/新媒体/电子艺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给当今愈发无人味、无趣味的媒体艺术提供了作者与观众亲身近距离参与的、面对面的共时性仪式的机会。它是社会的、社交的、鼓掌的、激情的、感动的、反感的、喝倒彩的、批判的。所以我称“声纳”为“media social媒体社交”。

开放媒体工作室

开放媒体工作室是由沈立功主持的在中国美院原有新媒体系架构之外的一个新开口。它的态度完全开放,技术跨领域,可以容纳任何新的载体形式和艺术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未来导向”的思维和对于趣味元素的绝对坚持。
开放媒体工作室在当前阶段的重点开发方向在social media、Second Life、程序艺术、手持终端应用软件等等。我们的发布是跨平台的,从网络、微博、iTunes Store、App Store,到各类实体空间。重点在于:绝不受制于美术空间,尤其是美术空间背后的当代艺术生态机器。
比如,在去年成立之初,我和沈立功合开了一门“社会媒体艺术现场”的创作课,结果促成了中国第一批的social media作品和第一次展览,其中包括李舜的新浪微博后设线装书《微语》、郑晶的微博代号分裂行为演出、“社会酶体”小组的街头微博互动行为等等。我们并不很关心以地理位置定义的社会或社群概念。
另外,我也组建了一个手持终端现场演出组合Soul Lemon。我们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用iPhone、iPad等手持终端表演影像和声音,但不同于其他表面类似的演出,我们完全不用专业声音或影像应用软件,而用手机里的一般工具软件或游戏软件,却能作出高质量的影音现场,且在演出后半开放由观众接手这套演出硬件系统,这都是当下Web 2.0和UGC(用户产生内容)社会媒体概念的实体指涉隐喻。
目前,我在教一门软件编程与iPhone应用软件创作课程,对国内艺术创作圈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这条路一旦打开,未来我们的作品会更活泼,发表平台会更广,还能跨Windows、iOS、iPhone、Android系统。

SLG+SLG的现场演出,现实舞台上的视觉

开放媒体工作室无意于、冷感于守旧的美术空间机制,上世纪的艺术明星制和艺术生态权力架构。举个实例,今天若再用陈旧的西方理论名词去谈论美术空间里的“声音艺术”是严重的时代错误。因为当下的声音理论场域遍布各地,在人民手中,绝不在美术空间。面对现实地看,南非世界杯引发的呜呜祖啦塑料喇叭潮流是“后阿达利”(Post-Attali) 的“噪音2.0 ”体现,而最新流行的iPhone/Android手机平台上的TalkBox,就是“声音艺术2.0”,是全民的声音和艺术。
关于“社会媒体艺术”,开放媒体工作室并不相信那种取法国理论套在传统双年展运作模式的个人作品的手法。今天,真正换汤且换药的社会媒体艺术,是人人握在手里时时刻刻集体创作更新、高速交流的手持终端社交平台上的内容总体。而更深一层来看,仅仅利用微博等社交平台的艺术与非艺术内容创造还并非最突破、最有指标性的。Twitter、微博、TalkBox等媒体系统架构,作为平台与载体本身,才是当下最强的社会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