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网购艺术品?
2011年09月19日
|到了二十世纪末,地球上几乎所有商品都实现了在线交易,没过多久,网购艺术品的时机也来临了。不过,最早期的一些尝试可以说是出师不利—第一批网上艺术品卖家很快就负债累累,退出江湖了—而他们东山再起的野心也渐渐 式微。但在过去一两年间,一批全新的艺术品在线交易网站以前所未有的雄厚资金和技术优势,外加深厚的学术背景, 时刻准备着将人们已经屡试不爽的网购冲动在艺术品上兑 现—不知道这次卷土重来是基于人与网络的互动,抑或是对于人与艺术的互动的更深入了解。总之,他们回来了,这一 次,在线艺术品交易似乎又变得可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轮的网购艺术品风潮始于2011年。1月份的时候,艺术界开始关注VIP艺术博览会(vipartfair.com)。这网站的名字就暗示了其交易的精英主义特质—虽然这里的VIP最开始是指“私下观赏” (“viewing in private”)。由经验十足的艺术经纪人詹姆 斯·科恩和网络企业家乔纳斯·阿姆格伦创立,由诺亚·霍罗 维兹(来自伦敦蛇形画廊,《作为交易的艺术: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当代艺术》一书的作者)主管,VIP艺术博览会想尽一切办法模仿传统的艺博会模式。参展画廊需缴纳不菲的两万美元—尽管该费用仅为传统艺博会的五分之一才能在博览会“开幕”的九天内“展出”。设立这样的门槛,是为了付出运费和旅费等成本后,网站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接纳那些最成功的画廊。与此同时,只有最热切的买家能够获得入场券。 要想通过网站特有的聊天软件和卖家取得联系,买家必须得到卖家的邀请,否则,就要在博览会开始的两天缴纳多达100美元的入场费,并在随后的一周缴纳20美元。博览会由三个主“展厅”:“尊享”、“聚焦”、“新锐”组成,名字不证自明; 潜在买家在博览会结束前可以自由地接洽卖家。和巴塞尔一样,这里没有一个中央柜台来经手所有交易,藏家可以通过短信、邮件或者电话接触卖家,最终完成交易。尽管在首次运营中就发现了(严重的)技术漏洞:卖家互动功能占用了太大的带宽,很快就被取消,但最终官方数据报道说: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0名藏家光顾和接洽了来自30个国家的138家画廊。而在出价的2200名艺术家中,有几件作品以高达百万美元的高端价位出售。不仅如此,这还有世界一流画廊的身影,如大卫·茨威尔纳、高古轩、佩斯,也有最热的艺术家如达米恩·赫斯特、村上隆。单凭这些,VIP艺术博览会已经可以说比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艺博会要成功,他们宣布2012年1月将举行第二届。
与艺博会模式的急功近利相比,只凭邀请准入的Artsy则是2011年最受热捧的网站,在商界和艺术界都一石激 起千层浪。这网站的背景确实羡煞旁人,投资人包括莫斯科 车库当代文化中心创始人达莎·朱可娃、电影制片人邓文迪、 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尔西。顾问团则包括了拉里·高古轩、纽约鹿腿画廊的巴瑞特·怀特、潘多拉CEO乔·肯尼迪。 而最后一条是关键:Artsy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艺术基因计划”来支持—它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算法,依据主题、 历史、颜色等约两百个参数定义艺术品。不过在网站本身的声明里,所有前面提到的卡司都要让位,那就是网站创始人、 “一位热爱艺术的普林斯顿计算机科学工程师”卡特·克利 夫兰。即便有些藏家对于卡特·克利夫兰被奉为“我们自己的马克·扎克伯格”感到有些反胃,当时是在一次贝乐基金会组织的晚宴上,网站还没有全面推出,卡特和另一位创始人塞巴斯蒂安·茨维里奇还是成功地组织团队,赶在6月份艺术巴塞尔举办之前为网站设计了一个APP应用。Art.sy通过促成浏览者与画廊间的交易而盈利,收取费用则接近传统(真人)艺术投资顾问的收费。一些怀疑者说,不管网站能否成功收到那些出名“难到账”的佣金,提着一个庞大的藏家特点及兴趣数据库轻松走人对它也毫无问题。
此外还有那些夹缝里的玩家。Paddle8(paddle8.com)有着最不可能的名字,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形象及宣传材料,包括铺天盖地的厚宣传卡片和印刷材料,在线下充分赢取人们对网站的信任。名字来源于网站的特色做法,每一轮展览,网站都会邀请八名艺术界的“影响力人物”为展 示作品提供多角度的分析。第一轮请到的重磅人物包括收藏 大鳄亚当·林德曼,超级艺术品投资顾问威斯翠。他们评价了另一位大腕—曼哈顿流行大亨格兰·奥布里恩以“智慧”为题策划的“展览”。Paddle 8还提供许多辅助参考资料,主要针对那些不仅仅将艺术品收藏视作消遣,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投资的藏家。网站还很大方地将这些材料在每一期展览结束后向大众公开,而不仅仅只面向受邀成员。
与之相类似的是Artspace网上艺术品市场(artspace.com),它一开始的做法是在一个单一的界面上展示当今艺术界最趋之若鹜的商品—美术馆发行印刷品。 美术馆经常会发售所展览艺术家作品的高级印刷品,以博公众所好;但是在缺乏得力的销售团队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些作品售不出去滞留库中。Artspace的创始人凯特林·利文、克里斯托弗·维龙姆与其顾问及编辑团队,提供了一个发现、归类及销售这类艺术品的平台—由发售的机构或画廊打包, 直接递送给顾客。结果人们买到了价格合适的著名艺术家作品的高级印刷品—而且这些作品被非常方便地标记为“沙滩房子”或“婚庆礼品”等类别—与此同时,它还能够起到支持艺术机构的作用,比如林肯中心、波士顿当代艺术馆。
不过也不是所有网站都是这么精英主义的,商业媒体的新宠PurePhoto(purephoto.com)就是一个在设计上以用户驱动为主的网站。不过这也许正因为它销售的商品是大众化的摄影作品。网站访问者会以卖家或买家的身份浏览“可负担的艺术印刷品”。它的界面模仿社交网站Facebook、Flickr,买家和卖家均可免费注册,在个人主页内上传图像, “关注”别的用户,也可以评价作品,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标记“喜欢”。同样,用户可以加入按主题分类的“小组”,图片也可以上传至“小组”,基本的分类是肖像、黑白、世界摄影。 这跟去北京的798画廊区逛一圈也没什么区别,就是“矮子堆里挑高个”。PurePhoto的“特别策划”或者“编辑之选”系列尝试为这个本来跟YouTube大同小异的大众平台注入一点点专业的气息,不过不算成功。如果说有些来自艺术界的赞誉之声,那也是夸它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因为成千上万的作品突然都能在网上轻松出售了—而网站的分成也占到令人吃惊的交易额的一半之多。
也许有人会认为在线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对于中国藏家来说也是利好消息,尽管直到最近中国藏家们也才刚开始在国际艺博会和大型展览上崭露头角。不过,所有前面提到的网站都不提供中文服务(再加上艺术品入关的规定也越来越 严格),这可能会对作品进入中国构成很大的限制。尽管如 此,中国如今也有本土的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了。新星星艺术商城(Newstar-store.com)提供一系列艺术品待售, 包括架上绘画,到雕塑,摄影和装置,通过尺寸、价格和具体的媒介来分类。和大部分国外网站不同,新星星艺术商城的用户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来了解更详细的信息。新星星自称为全国年轻艺术家服务,从它销售艺术家的组成情况,到潜在买家能接受的价位来看确实如此—比如架上绘画大部分集中在低于15000元人民币的价格区间,很少有作品超过20000元人民币。
还有一些更小的企业也蠢蠢欲动,比如中国的纸星人(paper-t.com),一个专门做年轻中国艺术家和插画家丝网印刷作品的网站。其商业模式主要不在于盈利,而是为新晋的藏家和艺术家提供一个收藏与被收藏的机会。它2011年的推介上一共只有五名艺术家。而Artsicle和Uprise Art 则都是美国专注做艺术品“租赁”的网站:比如在纽约居住的订阅者每月只需花50美元的租金,就可以将挑中的艺术品放在家中,你愿意放多久就放多久,直到决定作品是否“适 合”,并且可以随时交换作品。
那些持否定态度的人可能会说,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 艺术品收藏都是非常精英的行为,仅限于那些有机会亲自观赏艺术品的人—我们普通人,哪敢单凭观看像素就买下一幅画呢?只不过,通过短短几天的网游,我自己也产生了一点想要填写信用卡信息,买它一两件作品试试看的冲动。毕竟, 猜测这种网购行为是否可行,与猜测你最近买的艺术品是否物有所值其实也没太大区别。浏览、点击、获取,管它是朋友、食品还是艺术品,这就是我们如今建构世界的方式,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