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哈尼亚艺术中心搬家事件
2012年02月14日
|Künstlerhaus Bethanien(字面含义是:贝哈尼亚艺术之家)是位于柏林Kreuzberg区的一个展览空间、出版机构和国际艺术家驻地机构,去年刚从原来所在的历史建筑搬到一栋私有建筑。过去38年来,它每年为十几名年轻艺术家提供为期12个月的驻地工作室和展览机会,许多艺术家从这里完成了他们的早期成名作,也有许多人因此爱上了柏林这座城市,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最近刚在纽约Performa艺术节完成其最新项目的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也是其中一名被Künstlerhaus Bethanien和柏林城的魅力组合拳所击中的艺术家,2007年他在这里完成了驻地项目后,便在周围找了公寓定居至今。它也曾经为很多刚刚来到西欧的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和生活条件,比如上世纪70年代初的Marina Abramovic及其男友Ulay(Uwe Laysiepen),还有来自中国的艺术家陈箴、黄永砯。
要理解Künstlerhaus Bethanien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要把它放在柏林作为西方当代艺术的自由港,以及Kreuzberg作为便宜开放的多元文化地区的背景之下。这个机构最初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和设计建造于1873年的一栋申克尔风格的公共医院的建筑联系在一起的(在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图片里都看见那间拥有两根触目圆柱的被称作Studio III的展厅),直到2005年,一群左翼激进分子占领了大楼的部分空间、在展厅里破坏艺术品并拒绝离开,为这个机构的历史写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章。
“入侵”与“占领”对华尔街而言是重大事件,在柏林则算不上稀罕事,这几乎就是这座城市某一类文艺战士的伟大传统。然而即使是对Künstlerhaus Bethanien这样主张前卫艺术的机构来说,成为“受害者”也是一种独特的“实验”,足以写成一部德国当下政治体验录:他们去找警察,警察说,这栋楼不是私有财产,他们不管;他们去找德国共产党,德共说这正是理想的社会;他们去找绿党,绿党挺负责任地说:好吧,让我们来举办一个圆桌⋯⋯圆桌举行了十几个月,问题丝毫没有解决,这期间机构还要给那些不请自来的“入侵者”付水电煤费。甚至连驻地艺术家也分成了两派,一派坚决反对占领行为,一派则热情拥护,索性倒戈到游击队中。这期间,各种与“非法侵占”相关的创作方案也被提了出来,而Künstlerhaus Bethanien则终于痛下决心,搬离了代表了一个半世纪前普鲁士王朝的现代国家理想的Bethanien大楼。
现在,机构已经落户在Kohlfurter街上的一栋粉刷一新的大楼里,秋季的工作室开放日给原本安静的阿拉伯人聚集区带来了另类的客人和噪音(总有艺术家喜欢同时开着他的低音很重的音箱和沿街的窗),本年度其中一个驻地艺术家的作品,也出现在了当地重要的《KUNST Magazin》的封面上。过去38年来在这里工作过的艺术家、产生过的作品(尤其是表演、行为、录像领域的重要事件和作品)以及其中一些艺术家后来的发展,写就了机构令人惊叹的履历,也令其掌握了艺术世界的重要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