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尔多夫:从贸易城市到艺术之都
2013年03月08日
|自艺术中心兴起的时代至今,人们一直有个疑惑:杜塞尔多夫为何没能像纽约、伦敦、柏林,抑或新贵香港一样,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都会?同样令人不解的是这座城市的名字。它在字面上译作“杜塞尔河之村”——杜塞尔河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杜塞尔多夫便坐落其畔。但除了风景如画外,杜塞尔多夫几乎与村庄毫无共同之处。事实上,它十分繁华,是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的典型代表。从文化配置来说,它应有尽有:26座博物馆、100余家画廊、欧洲首个私人媒体资源库(朱丽亚·斯托舍克收藏馆),以及在媒体港口由盖瑞设计的建筑群,更不用提邻邦诺伊斯的极富东方韵味的兰根基金会美术馆和蔚为壮观的霍姆布洛依博物馆了。这儿还有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其员工及毕业生名单上星光熠熠,保罗·克利、约瑟夫·博伊斯、格哈德·里希特、西格玛尔·波尔克、白南准均名列其中。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作品都被杜塞尔多夫的几家大型艺术中心收藏。这个城市拥有众多显赫的名字和机构,它力求世界艺术舞台上更为突出的位置。
艺术学院始建于1773年,是杜塞尔多夫艺术界的活跃之地。现任院长托尼·克拉格以及包括罗斯玛丽·特洛克尔在内的教授们,与新一代的学员们一起,传递着学术传统的交接棒。艺术学院促生了19世纪的风景画派,也促生了杜塞尔多夫学校和20世纪的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校——许多人 承情于此,其中包括摄影学校的奠基人物贝恩德教授和希拉·贝歇教授,以及他们的学生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施特鲁斯、坎迪达·霍夫和生活在杜塞尔多夫的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距艺术学院几步之遥是庞大的艺术宫博物馆,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古尔斯基大型中期回顾展。展览中有一张拍摄白色火炉的照片,摄于1984年,那时古尔斯基还是个学生,它标志着这位艺术家脱离了老师贝歇的影响。
古尔斯基这场展览的主题是土地、劳动、工业主义、贸易以及全球化。展览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因为正如艺术总监比特·维斯莫形容的那样,艺术宫博物馆是“在同一个屋顶下的五个博物馆”。它拥有欧洲最大规模的丰富藏品。而1710年由艺术赞助人约翰·威廉二世和他来自美第奇家族的夫人建立的收藏,使得艺术宫博物馆承载了杜塞尔多夫悠久的艺术历史。博物馆建于1902年,以工业、贸易及艺术为主题的首展由当地艺术家及赞助人组成的协会举办,在形式上仿效了世博会(这是一种由欧美帝国主义的全球化扩张而形成的展览)。第二个展览举办于1926年,并为此建立了艾伦霍夫建筑群和宏伟的穹顶结构音乐厅。直至今日,该音乐厅仍在举办重大的音乐盛事。
艺术宫博物馆的兴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贸易展览会。而说起贸易展览会,又不得不提杜塞尔多夫“欧洲脊梁”的地理优势。在西欧,从英格兰北部到意大利北部,有一道工业城市与服务业城市的走廊。杜塞尔多夫位于“走廊”之中,位置突出,堪称贸易上的圣地麦加。如今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举办着全球五分之一的顶级贸易展览。20 01年,艾伦霍夫美术馆和艺术宫博物馆被合并成了德国首家公私合营的博物馆,并翻修重建。伴随着为期两年的改造工程在2 011年完工,这个博物馆成为了公立与私营融合、本土化与全球化融合的代表,影响了杜塞尔多夫所有的大型文化机构。
画廊主管格雷戈尔·詹森向笔者透露了杜塞尔多夫画廊进一步扩大并走向全球的意向,其中最为特别的将是尹秀珍在欧洲的首次大型展览。杜塞尔多夫画廊与莱茵兰和威斯特伐利亚艺术协会(于今已有173年历史)共用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康纳德·贝克曼设计,在19 67年建成。20 0 9年,艺术协会举办了一个双城展“杜塞尔多夫——迪拜”,旨在探索这两个国际化城市在二十一世纪之间的关系:迪拜,一个迅速现代化,随之负债累累的城市;杜塞尔多夫,一个从未成功跨区域施展其影响力的城市。而事实上,尽管杜塞尔多夫不像附近的科隆一样拥有艺术博览会,也不如柏林一样享有文化中心的盛誉,但这座城市拥有着足够多的机构和商业支持,并且希望扩大其区域和全球范围的影响。
坐落在杜塞尔多夫画廊和艺术协会对面的是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20世纪艺术收藏馆。它建造于198 6年,藏有令人艳羡的欧美现代主义艺术品。由于梅赛德斯公司的赞助,在开放时间内,每2 0分钟就有一班班车抵达,运送游客们前往此收藏馆的当代艺术分馆——21世纪艺术收藏馆,它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议会大楼旧址。目前,21世纪艺术收藏馆打破了只展出当代艺术品的传统,正在举办大型的保罗·克利主题展。展览包含了由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联邦在1960年获赠的88件艺术品。收藏馆最近一次的收购是一个可用于排演实验戏剧且附带住所的空间,由荷兰建筑师奥尔多·梵·戴克于19 71年建成。作为开幕,这个空间在2009至2010年冬季举办了系列活动“展览中的博伊斯!”据艺术总监马里恩·阿克曼博士所言,其最新项目—卡塔兹娜·库茨哈的“木偶大师”—显示出了当今当代波兰艺术家工作的重要性。
城市资金和基础设施迎合了杜塞尔多夫文化机构扩张的驱动力。艺术收藏馆由德国国家资助,每年有200万欧元的预算,其中的一部分用于藏品的扩充。而当谈论到杜塞尔多夫为何总是没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传统时,维斯莫说:“历史上,杜塞尔多夫在许多方面都没能抓住机会。”艺术收藏馆与市政当局一起组织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展览。当前,2 0世纪艺术收藏馆正在展出吉莉安·韦英的中期回顾展,此展曾于2012年早期在伦敦海沃美术馆展出过。此次展览是上一次的扩充,是两家艺术机构合作的结晶。然而,如阿克曼所言,尽管在杜塞尔多夫开展过许多此类合作,这里的游客数量还总是相对较少。他举例说,同样是在2006年举办的马丁·基彭贝尔格回顾展,伦敦的泰特美术馆吸引了9万游客参观,而杜塞尔多夫仅有1. 7万人来访。
也许,是这些挫折推动了杜塞尔多夫文化领域的发展,使其欣欣向荣。2014年杜塞尔多夫四年展便是其中一例。这个以政府和民间协作的方式筹办的展览正处于筹备阶段,它将以“超越明天”为主题,把整个城市的艺术博物馆、展览区以及画廊加以整合。对于一个生气蓬勃的城市,这个主题再应景不过。它已万事俱备,完全可以自称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与它在贸易领域的卓然地位相匹配。(由叶小番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