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木交叉点2013 展: 走出怀疑
2014年01月01日
|“六本木交叉点2013展”是森美术馆为定期“盘点日本艺术界最新动向”而举办的三年一度的大型群展,到今年已是第四届。由片岡真実、鲁本·基恩和加布里埃尔·里特三人组成的策展团队此次在国内与国际之间尽量保持了平衡,没有偏重任何一方,显然希望能够多层次地介绍如今的“日本艺术界”。这一点可能也是因为策展团队里除了日本人外,还有熟知日本现状的海外策展人参与决策。
展览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目前活跃在日本的年轻艺术家为中心,同时还邀请了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日裔艺术家参展。此外,今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东京1955 -19 70:新前卫”展上展出过的中村宏、赤瀬川原平等对战后日本当代艺术来说不可或缺的艺术家也被包含在内。
对深深浸泡在后现代状态里的日本来说,所谓“当代艺术”究竟所指为何。用一个展览对大量几乎毫无共通点的活动及其针对的环境条件进行总结归纳到底是否可能。本次策展的难点应该就在这里。因此,策展团队除了提出“走出怀疑”这一母题以外,还将展览细分为“社会、历史文脉的重访”、“无厘头”、“日本的自然馆”和“后物体”等若干子题。
但这种由多个主题交织而成的展览结构也多少让人感觉有不足之处。避开偏颇,力求平衡的考量往往将问题浓缩化,削弱了整体信息。
此外,本次展览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给人留下的印象落差很大,甚至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展览。从社交网络上的观众评论可以很明显发现这一点。前半部分以直接关注社会时政,强调批判和介入的作品为主。与此相对,后半部分的作品则着重在艺术史、文化史与个人故事、形式语言之间建立连接,将多种不同媒介和现成品作为平等元素加以处理的装置和行为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当然,也有不在这一划分范围内的作品,但大部分观众感觉到的不连贯可能就是来源于此。通过艺术创作进行社会介入的艺术家与在艺术史和造型领域内部建构历史的艺术家之间的分裂并不是什么新近现象。但在日本国民社会政治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如果想要统合上述两种创作思路,通过展览传达信息的话,策展概念就需要更大胆的构想。且不论作品自身好坏,单从表面看,后半部分难免让人觉得有艺术精英自我清高之嫌。
然而,即便策展方面存在难点,参展作品一件一件看下来,此次“六本木交叉点2 013展”仍不失为一次内容充实,值得一观的展览。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前半部分的作品:風間サチコ(Kazama Sachiko)跟日本原子能发电政策和战后政治相关的象征性风景与事件,漫画风格的图像构成一系列巨幅木版画;小泉明朗将日常又异常的东京风景用独特的快进节奏做成了蒙太奇影像作品;新井卓在东日本大地震以后用银板照相术拍摄福岛风景,完成了“此处与彼处-明日之岛”系列。在这些作品中,日本社会怀抱的具体问题的情境与虚构要素互相交织,构成一段蕴含警句式讯息的现代历史。作品信息含量大,针对的对象和文脉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文脉彼此干涉,在孕育矛盾和断裂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了作者表现的切实性和说服力。比起提示具体意见或特定意识形态,这部分的艺术家更看重如何将复杂的关联网络作品化。
另外,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和中村宏5 0 年代的“报道绘画”以及赤瀬川原平7 0年代的漫画放在一起,明确显示出两代人之间的联系。尽管作品制作时代完全不同,但两者并置催生了一个充满紧张感的空间,提出的问题也发人深省。当今日本社会内在的焦躁感与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巨大社会能量,两者虽然语境不同,却存在许多共通和相近的问题点。
其中,泉太郎和丹羽良徳两人的作品糅合了滑稽与严肃,以其绝妙的切入点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存在感。泉太郎在作品《太妃糖》(2013)中亲自出演狂人科学家的角色,而扮演实验对象的人则被要求坐在一张椅子上,头部固定,观看科学家在他们面前进行的一系列行为。记录实验过程的影像和实验所用道具旁边,巨大的展板上印满各种动物的照片,动物的一只眼睛被挖掉,换上实验对象眼睛不停转动的录像。该录像装置既包含无厘头的喜剧色彩,也揭露了实验与拷问之间的暧昧界限与暴力性质。
丹羽良徳的《让日本共产党把马克思像挂起来》(2013)让人看到,如今的日本共产党与马克思所提倡的共产主义之间已经存在多么大的距离。正如作品题目所示,丹羽拿着马克思的肖像照到日本共产党各支部事务所进行交涉,要求他们把马克思像挂在办公室里。丹羽装模作样的表情叫人猜不透他到底是抱着认真的教育态度,还是只想捣乱。但共产党这边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支部接受了马克思的肖像,有的则表示拒绝,还有的向艺术家认真地说明了共产党的总体方针。根据上述不同反应,共产党在如今日本社会里的立足点便可窥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讲,丹羽的作品意味深长。
其他参展艺术家包括已经在海外非常活跃的荒川医以及“物派”核心成员之一菅木志雄等。如果要了解日本当代艺术界,此次展览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