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琦威登
| 2015年01月06日
去往小海地,从想象中的迈阿密往东北走上16公里,有一家由艺术家运营,混合当代和南佛罗里达地方艺术的商业画廊“古琦威登”。门脸藏在众多“待租”招牌之中,周围是教堂、烤肉店和出售各类移民生活必需品的杂货店—从SIM卡到祭祀用的活鸡一应俱全。
即使在迈阿密这样年轻的城市,小海地也算新街区。它原本是一片柠檬园,因为城市扩张和柑橘溃疡病暴发,柠檬种植园也变成了柠檬城。八十年代中期,逃出让·克洛德·杜瓦利独裁政府的海地难民涌入柠檬城和邻近的小河流区,最终形成了小海地。尽管这里在过去数十年间都是全美最贫穷暴力的街区之一,如今却成了南佛罗里达最新的雅痞地景。在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总是这种区域变化的推手,仓库式工作室和艺术空间的出现便是前兆。当代艺术已经改变了迈阿密的南海滩、怀恩伍德及市中心,小海地的未来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古琦威登创立于2013年春天,创始人为三位本地艺术家—罗瑞埃勒·博尔特兰、阿拉密斯·古铁雷斯和多明戈·卡斯蒂略,他们在创作之余也担当策展任务。博尔特兰是委内瑞拉移民,作品因反映迈阿密文化景观而为人所知。他运用代表迈阿密中产阶级的石膏柱及水磨石台面打造出奇特的城市家庭生活纪念碑;古铁雷斯同样来自委内瑞拉,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通过一张虚构的网,向世界展示了他看到的从德加到拉斯韦加斯的一切事物;卡斯蒂略在个人创作之外还和项目空间theend/SPRING BREAK合作,例如在游艇上放赫尔佐格的电影《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以配合这座城市的奇观。
这些艺术家们都长年住在迈阿密,也有其他地方的生活经历,深谙迈阿密的优势和短板。迈阿密的画廊业不成气候,尽管这里有艺术家开独立空间和非营利机构的悠久传统,包括Locust Projects画廊和Dimensions Variable空间,却从未有过艺术家自营的商业画廊。古琦威登的使命直截了当:在一个干净亮堂得空间中呈现能在任何地方展出、但最适于在迈阿密展出的当代艺术—听上去普通得近乎保守,但在快变成展销会场的怀恩伍德画廊区衬托下,保守也算得上新鲜。
迈阿密的特征众多,其中最突出的还是消费和移民。对一个遍地是最新山寨产品的移民社区而言,“古琦威登”真是个完美的名字。它是为数不多的能将艺术、策展人的洞察力及外部环境相结合的画廊,始终对周遭的社会状态,即邻里因素保持着反思。
“看”是2014年春的展览,标题取自反映海地女性性旅游者的电影《向南方》(2005),电影和展出作品都有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典型的海地绘画风格特征—原住民式的、使用废弃材料、非专业的、带有明显观光客趣味意识的海地艺术和艺术家,墙上的金属雕塑和堆砌在雕塑基底上的玩偶充斥着整个画廊空间。作品材料穷尽了游客能买到的从木头、布料、钉子、圆珠笔、塑料片到小家电的一切材料。傍晚时分,画廊的白墙开始低吟浅唱,隔壁耶稣圣体会堂传来隐约的祷告成为展览的有力补充—难道这还不足以将艺术带回其泛灵论的根源吗?画廊夜间也举办音乐演出,邀请社区的居民们在海地鼓手赞巴·赵和当地乐团克利斯·拉拉的音乐中起舞。这样的活动既可归类为策展,也可以算是社区服务。
画廊从一开始就着力于推动艺术的美学性与社会性。首展来自迈阿密周边的年轻网络艺术家二人组Art404。他们现场表演了与匿名黑客们联手攻击大卫·茨维尔纳画廊、高古轩画廊等其他艺术机构的网站—作品可以与4chan互联网一代的“清洗德库宁”相提并论。
佛罗里达风景画”是一场美术馆式的展览,将50到80年代风景画与当代艺术家的风景并置,来追溯我们对佛罗里达的视觉认知,如棕榈树和落日这种景观的起源。非裔美国画家小组“高速公路人”多年来建立出一套完美的合作体系,将画作以纪念品的形式向游客出售。他们的作品必须被纳入种族隔离法案及民权运动时期的历史语境。画面上鹈鹕和水花四溅的海面所隐含的种族和社会历史的复杂网络在展览中得以显现。
摄影艺术家雨果·蒙托亚近年来的首展“因为不仅仅是活着”,展出了一块被喷染成霓虹色的近两百公斤重的巨石,嵌在一根伸出地面的钢筋之上。蒙托亚从怀恩伍德一座射击场偷来这块石头,15年前那些先锋画廊刚进驻这里时,怀恩伍德曾一度被乐观地称为画廊区,它和迈阿密巴塞尔艺博会一同兴起,并成了迈阿密最大的私人收藏聚集地:如卢贝尔家族收藏,马古利斯私人收藏及舒尔夫妇最近关闭的世界级拳击艺术收藏协会,如今只剩下一座了无生气的露天壁画博物馆。
以利他主义的姿态办商业画廊是件稀罕事,但这就是古琦威登一直在迈阿密所做的。自诞生伊始,画廊便促进着迈阿密的自我反思甚至凝聚力。尽管这里的艺术社群较小,却分成两派,即空降的艺博会艺术和完全拥护本土的艺术。古琦威登则游走于两端,借用两种眼光相互审视并从中获益。(文/亨特·布莱斯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