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艺术家书:《拼贴》&《狂热者》
2015年03月26日
|和作家这种天然以纸张和印刷为阵地的战士不同,艺术家将作品送上印刷机是为作品的传播争取了一个延时的战场。从此它们不是在一个白盒子里面等待观众,而进入一个更广泛的市场里去寻找观众。《拼贴》是烟囱在北京星空间同名展览发行的画册,在淘宝网的销售记录显示了100%好评,唯一的微词是“纸张的质量和书的大小问题”。
参观实体展览的人们也许会批评空间排布或光源设置不佳,因为这是直接影响作品的要素,但鲜少有人会批评展墙粉刷太粗糙。但当一个展览呈现在书籍上,艺术家的作品直接和书籍材质的物理性质混搅在一起,书的材质即作品的材质,书的表面即作品的表面。作品转化成消费品,人们对它们的评价则多了一个维度。
烟囱和Tal R都是有学院背景的艺术家,也都选择了一种通常被冠以“天真”、“漫画式的”或是“亚文化”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构建作品的手段。但两位艺术家在自身艺术实践中却表现出对概念、材料运用以及作品的完整度上的成熟控制。在《拼贴》一书中出现的作品大部分是以布料或纸张组合的拼贴。烟囱作品中固定的形象如雪人、猫、镜子等等符号般的反复出现,人物肖像都是侧面的,面向画布右侧。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位有时全裸,有时穿着短裤的红色男人,他画画,吃西瓜,逗弄小猫。其中一张画中红色男人坐着,面对镜子哭泣,镜中人也在哭泣,一位白色的女性将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这实在是令人心碎的一幕。然而烟囱并没有刻意放大这种心碎,他对画中情感的处理甚至很平淡,不做任何场景气氛的渲染或增加其他细节,观众只能通过一滴漫画式的白色水珠来揣摩画中人的情绪—但这是否眼泪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水珠的形状也是艺术家常描绘侧面肖像中鼻子的形状。在这一本充满手工感的拼贴画册中,人与物的形象是可爱的,布料的材质是亲切的,偶尔使用到的缝纫技法也能让人产生女性甚至是母性的联想。而对生活瞬间平实冷静的诉说确是来自一位成年男人的口吻,显然无法用“天真”来描述这样一个人。
Tal R画册中的作品同样取材于生活片段,但他没有像烟囱那样处理为漫画的叙事,更多是视觉形式上的探讨。他的“狂热者”展览更像是他个人宇宙的总和:多年来创作的绘画、拼贴、雕塑,甚至是服装设计。从展览照片来看,作品在空间中呈现为一个高密度的颜色与形状堆砌成的王国,太多的颜色同时发出声音,太多的体块在拉拢或是推拒着彼此,很难将视线聚焦在某件单一的作品上。
一本书如何浓缩一场展览?烟囱将他的生活小品从画廊的墙面取下,编排为一本小说体积的图画日记,这本可供翻阅的书难道不比展览的叙事性更强?同时,在“拼贴”这一系列中,材质是艺术家重要的考虑因素。当这些拼贴画在书页上呈现时,脱线的布料边缘让每一页的空白部分都有细微差别,显得松动自然。这一细节也恰当地回应了作品本身的材质语言。回到上文中读者对纸张的异议,事实上当你仔细抚摸这本书时就会发现,封面用纸甚至比内页还要薄,而全书材质最厚的部位是用贴布的书脊。也因为封面太薄而书脊太厚,几次翻阅后封面就会微微地翘起。在这本书中,取消了封面作为保护内页的功能,它会比你书架上任何一本书都要更快速地变旧、老去。
Ta l R的书则完全相反,极其厚实的纸张承载着丰富缭乱的信息,封面更是用了加厚的纸板。整本书像是独立与实体空间展览的另一个展览,但与实体展览共享同一个逻辑。他把作品图、工作室或展览的现场照片,以及家用打印机自制的纸上拼贴相互堆叠,再将其翻拍照片整合成书。阅读时如同在翻阅艺术家的私人剪贴簿,细心的话还会发现最后一页上一行几不可见的小字:“我的家是一片不为我而存在的海。”
烟囱,星空间出版,2014年,170页,中英文
Tal R,瓦尔特·科尼希出版,科隆,2014年,104页,英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