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图像、随意门——夏碧泉的文献收集实践

1987年的“外围”展在港岛坚尼地道15号的空置大宅内举行;艺术家杨秀卓把自己困在笼子里的行为艺术,成了当年展览的焦点。
1987年的“外围”展在港岛坚尼地道15号的空置大宅内举行;艺术家杨秀卓把自己困在笼子里的行为艺术,成了当年展览的焦点。

“如影随行:夏碧泉与文献收集实践”这档小型展览,是亚洲艺术文献库开展的“夏碧泉文献库研究先导计划”的初步成果。展览所想展示的,不仅是夏碧泉的数据库(当然所展出的仅是其冰山一小角),更尝试呈现“阅读”文献的不同可能性。

人称“夏爷”的香港艺术家夏碧泉(1925年至2009年),以雕塑与版画为人熟知,后期的创作更倾注心力于摄影和水墨。而夏爷提着相机在大大小小的艺术展览场内穿梭拍照的毅力,历三十年而不倦,令人折服。夏爷过世后,被其称为“思考工作室”的艺术数据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面积约莫六百呎的屋子里,没有一面墙不为书架遮蔽:书架接着书架,通通放满柯达相纸盒、书籍图册相簿,其井然有序,透出只有夏爷才知晓的暗秩序。为夏爷的数据库做盘点列表,是项艰巨的工作;经初步整理,主要分类有四种:(1)展览及艺术圈活动照片记录;(2)艺术图像数据汇编;(3)夏碧泉作品记录;(4)图书、展览图录等出版物。这些原始资料涵盖极深而广,可为建构更多元的艺术历史论述提供丰富材料。

从六十年代至千禧之际,夏爷以摄影的方式记录超过1500个展览及艺术圈活动。当中,绝大多数是在香港的展览,均是研究香港展览史不可多得的视觉材料。摄影之于夏爷,是创作,又是记录,更是他自学艺术和捕捉创作灵感的工具。他既从城市里、日常生活中捕捉有参考价值的造型、视觉素材,也翻拍大量艺术书刊图片,我称之为“视觉采风”。夏爷从各种图书刊物中把心仪的艺术家作品翻拍下来,制成个别艺术家的作品专集。不论是米罗、马蒂斯、毕加索、还是香港艺术家张义、文楼、何兆基,都是他练工夫的对象。

夏碧泉精心制作的剪贴册页面,在大开本精装室内设计图书上 拼贴,犹如在书页上“做展览”。
夏碧泉精心制作的剪贴册页面,在大开本精装室内设计图书上拼贴,犹如在书页上“做展览”。

夏爷做摄影存盘,会系统地保存底片,并把照片整理成册。一卷底片、一张底片袋,多年来累积了超过3500张;单幅的底片袋,以摄影独有的方式凝住时序,记写了拍摄者的状态与思维。譬如,标注“陈福善画室 / 7-4-83 / 58”的底片袋:有着榴莲的形态(微距拍摄榴莲尖齿),还有刻上阿拉伯文(应该是《古兰经》)的木装饰,还有原始风格的人型木雕,以及陈福善和他的画室,还包括其他艺术家(如朱铭)的作品——均可看作是夏爷的视觉日记;在标有“ART 篇 /108”的底片袋中,夏爷翻拍艺术书刊的图片,用纸框调度构图,不无细心。

夏爷对现成物和拼贴的着迷,既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也可以在他另一个孜孜不倦的视觉采风活动中印证:他收集来自报纸、杂志及流行文化林林总总的平面图像,这些材料或分门别类收纳于相纸盒,又或辑录成不同册子,作为创作灵感的数据库。而且,夏爷更会精心制作剪贴册,例如,在大开本精装室内设计图书上一页接一页地拼贴三点式泳装女郎、艺术家肖像、非洲原始风格艺术品、国际趣闻、设计字体……与原书页不断对话,把参考、创造共冶一炉。项目的负责研究员黄湲婷甚至认为,他是在书页上“做展览”。在夏爷2000多册的艺术藏书中,夹杂了不下20册这样的剪贴册。

夏碧泉精心制作的剪贴册页面,在大开本精装室内设计图书上 拼贴,犹如在书页上“做展览”。
夏碧泉精心制作的剪贴册页面,在大开本精装室内设计图书上拼贴,犹如在书页上“做展览”。

对于夏爷的图像文献工作方法,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的艺术家陈育强在《素人艺术家——夏碧泉》一文中分析道:“可能由于他早年失学,夏爷在艺术上的自我教育,一概以视觉方法为主,即用眼睛去看,用心感受,用脑解释。这种学习方法用于‘直观’某些艺术作品问题不大,特别在对以视觉为条件来展现内涵的作品尤其有效。后来,当代艺术进入概念化的时代,夏爷的学习方法就会形成一种‘误读’……这种学习虽然不能准确抓住当代艺术活动的本质,但亦不失为一种‘再创造’……”“误读中的再创造”这个指向知性的下意识状态转译为图像,正是一扇任意门,让夏爷穿梭于生活与种种的图像世界,来去自如。

文:黄小燕|Phoebe Wong
翻译: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