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LEAP论坛威尼斯站:全球化中的亚洲据点
| 2015年09月18日
LEAP论坛是由现代传播发起的艺术平台,2015 LEAP论坛威尼斯站不囿于狭窄的民族国家身份,与艺术家、策展人和其他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的项目参与者一起,共同讨论和探索当前剧变中的亚洲视觉文化。以下精选的文字产生自此次大量的对话之中。
个体身份与代表性
邱志杰 我即使过去参加中国馆也没有觉得有那么大的责任要去代表中国,解释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世博会的中国馆应该做的,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不是要解释中国文化的,而是要呈现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做艺术。我觉得我自己发明出来了一套奇怪的做东西的办法和逻辑,已经比较成熟了,旁边别的艺术家也很喜欢。
曹斐 其实这是挺矛盾的一种感受。大家看作品时,如果认识我的人可能知道是我的作品,但也有可能会忘记我的国籍。一般观众还是要找到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和作品之间的联系。对于我本人来说,国际展览这种情境下面身份会跟随你,这里面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郑国谷 我们不是参加国家馆的艺术家,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下的一个外围展。为什么需要外围展?你看到的双年展产生的艺术已经是一种做得呱呱叫的东西,这种模式下产生的作品不会有新鲜的、或者带给我们21纪走向的作品,所以就需要一些外围的、边缘的、探讨性比较强的未知的艺术。因为已知已经不在我们的工作范围内了。艺术不应该是一种好胜,不是找一种必杀的伎俩,说我要胜过谁,我要拿什么奖。我们要走出双年展的这种模式才能有一种真正的对艺术的自由表达。
陆扬 我觉得如果说代表的话没办法去代表任何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创作都是不一样的。我更希望自己是在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作者,而不是说去代表谁。
文敬媛&全浚皓 韩国馆的展览并不代表这个国家的艺术倾向。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更多作为韩国艺术家的责任感。 但我们从没考虑过在这么多作品和参展艺术家中我们应该占据什么位置,或者应该展示的个性。多样性不正是艺术的关键吗?
西蒙·丹尼 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我会从这点出发进行创作。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国家的视角似乎有点儿过时,但还是非常当下的。我试图通过作品材料的呈现来表达国家的声音。
曾建华 我不确定“香港”或者“香港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给出一种描述或者定义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我只是做我想做的,展出那些我已经致力做了一阵的东西。
林育荣 我认为我的艺术更多的是某种想法的代表。代表大海的艺术通常有几样寓意:崇高的大海、不可战胜的大、出海的英雄。军队和企业也都采用了相同的美学来表现它们的诉求,我觉得这令人颇为不安。在艺术界里,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是这一现象的同谋。
黄瑞芳 我来自台湾,但是代表图瓦卢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里面有另外一层联系,即台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座被国际政治格局孤立的岛屿。我希望通过我的艺术实践为小岛国图瓦卢赢得更多的关注。
郑道炼 有这样一种说法,威尼斯双年展几乎就是一场艺术奥林匹克,是所有国家都参与进来的、非常20世纪的一种模式。我仍然认为它是展示来自世界不同地区各种各样艺术的一个非常高效的模式。虽然几十年来这种国家代表的模式受到了不少批评,但是也并没有一个很理想的替代出现。与此同时,我们所有人都慢慢认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全球化并没有导致一个同质的世界;差异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庆幸这种差异的存在,应该更加严肃地对待。
汤伟峰 过去我们已经见证了代际的更替。就个人而言,黄永砅还不是法国公民的时候就在法国馆展览过。我记得那时候法国媒体上有很多关于他的讨论:一位中国艺术家——尽管他住在巴黎,能不能代表法国。我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那种直白的讨论。
威尼斯双年展里的亚洲
郑志刚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亚洲艺术家参与进来,特别是年轻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西方与东方相互滋养、相互对话;所有东西都可以走到一起,融合成一体。
乌塔·梅塔·鲍尔 我觉得双年展比20年前更加全球化。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促进地区内部的对话。从当地艺术史的角度来说,亚洲艺术在这里的呈现到底意味什么,及其作为一种当代实践的位置。
罗扬杰 威尼斯总是关注那些当下的热点,至少对中国艺术家或者中国艺术来说是如此。我认为如果能更多展现有关艺术史的线索会更有意思,以解释是什么不同的因素造就了当下的热点。
杨天娜 我认为自从官方的中国国家馆成立以来,亚洲艺术家的曝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官方展馆的重要性或许超过了中国艺术家个人的存在,我觉得这样蛮丢人的。官方立场的存在让艺术家趋向采取更加“安全”的姿态。我认为中国国家馆必须有所改变、真正彻底的改变。
娜塔莎·金瓦拉 作为一名策展人,我的研究兴趣在于如何用一种方法或项目引领一个地区。在欧洲工作数年之后,我在努力思考如何召集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在本区域内更紧密地一起合作,而不是进一步分割它。
李永财 我觉得欧洲整体对亚洲和东南亚的兴趣非常明确,而且越来越浓厚。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有时候一些策展人已经对“东南亚”这个标签感到有些厌烦,因为实际上它太流行了……我一直在思考,地区的概念应该是一个不断进行调整的介质,而不是东盟等组织所依赖的那种地缘政治框架。
沙比尔·侯赛因·穆斯塔法 在欧洲和北美举办的东南亚艺术展览通常是以群展的方式出现,这样可以发散策展的思路,拓展艺术史的认知。然而,在威尼斯国家馆举办的个展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得以接触并深入了解那些精挑细选出来的作品。
黛芬妮·阿亚斯 群展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很难成功,在国家馆里呈现一个艺术家个体的实践要容易些。今年的中国国家馆就有这样的问题……多种多样的民粹主义让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某种侵蚀。对此艺术家只有持之以恒—这正是我深感佩服的地方—但问题更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共享,让艺术家们成为对社会至关重要的贡献者,而不止于纯粹提供审美愉悦和消费。
翻译: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