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咸水
| 2015年10月14日
作为连接七大洲的唯一物质,海水具备这样的习性——保存某些特定的生命形态,而同时又使另一些生命形态枯竭。如我们所知,海平面的上升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然而在内陆地区,海水又干枯成了一些看似无害的薄片,使地表愈发贫瘠。
“海水”就像是一个奇妙的缪斯女神,被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 草拟”为(她认为自己的工作极其宝贵,完全不应该受到“策展”这个词的玷污)第14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主题。尽管在名义上各个展馆散布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当然还得除去某些设在周边地区(巴拉特、卡德柯伊、鲁梅尼费纳里以及布于克阿达的王子岛)的象征性展馆,其主体还是集中在贝伊奥卢的雅特美术馆、加拉太希腊小学、伊斯坦布尔现代美术馆。本届双年展的实际布局再加上其相对可控的规模(1500幅展览作品中的1001幅都集中在雅特美术馆的某一层之中)都为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然而她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双年展打造成某种神出鬼没的海兽式风格,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他们热爱这座城市,却又无法真正接近——发出一声声嘲弄。本届双年展的好几个展馆实际上的确是难以接近的:安德鲁•杨在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军事区内挪用了一根旧的雷达天线,而皮埃尔·于热的作品则干脆就被放在了海底。
在动荡时期,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提出将战争理解为兴衰起伏的海浪。这种诗意化的视角促使她优先考虑那些经美化过的、僵化的政治姿态(迈克尔·拉克威茨令人不安的雕塑作品:“肉是你们的,骨头是我们的”,2015年),而不是直接参与到这个国家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局势之中。其中一些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土耳其艺术家Aslı Çavusoğlu的一组胭脂红水墨画、Haig Aivazian的合唱队表演以及Francis Alÿs的最新影片——都指向了种种历史的张力,而不是它们在近期的复兴。本届展览显得美丽而又脆弱,最终给人一种漂泊的无根感,倾向于浪漫化的距离而非直接的介入。其呈现的结果细微而甜,却又营养不良——恰好像是海水制成的太妃糖。
(翻译:胡默然)
伊斯坦布尔多个场馆
2015.09.05-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