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曦然: 熵牧人

《一些想起你的东西》,2015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独版
《一些想起你的东西》,2015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独版

2013年郑曦然在杜塞尔多夫的旺多姆域外画廊举办的展览“熵牧人”,清楚地说明了艺术家那些通过编程实现的作品逻辑关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就是在画廊地下室展出的大型投影视频作品《关于永久变化、演变的实时计算机模拟》。郑曦然使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了表演者的物理运动,然后,将之转换成数字模型。他所有的计算机模拟作品都是这样实现的,这次也不例外。这些数字对象们在一个受到定律约束、符合逻辑的虚拟世界里,作为实体而共同存在:篮球运动员和榔头等人物和日常物品,被转换为基本的三维图形。它们在数字屏幕上,就好像处于零重力的环境之中,它们进入彼此的轨迹,互相作用,产生了可怕的猛烈动作和突发的故障:豹皮不断颤动,似乎陷入了一张无形的网;蓝色球体在屏幕上不断扩张。

郑曦然指出,重要的是要记住,他所做的计算机模拟不是视频作品:它们被设计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发生变异和变化,正如我们自己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他在杜塞尔多夫展出了很多真空袋,其中一个装了婴儿油和一部正在充电的手机。手机的电话号码被公布在画廊网站上,人们可以给这部手机发短信或者打电话,从而阐明了真实和虚拟空间之间的动态关系——郑曦然把虚拟空间形容为“‘全球化’世界之中一个最基础广泛的网络”,“根据通过物质架构影响数字世界的规则,甚至可以认为它能够进行自身的链式反应,它有着无法遏制的扩张。”换句话说,互联网把我们连接在了一起——说到底,它就是一个有生命的、符合逻辑的世界,与自然界无二。2015年8月,郑曦然在高清电影和视频的网络发布平台Vdrome上发布了一件作品《一些想起你的东西》,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念。郑曦然形容说,这件作品由“为你准备的一只动物、一棵蔬菜、一只电子宠物鸡和一只宠物”组成,可以看作是持续一个月的在线“困境”的实时模拟。

2015年展览“真人”场景
2015年展览“真人”场景

这倒是符合郑曦然所具有的认知科学背景——他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200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他的技术逻辑当中蕴含着一种人道主义情怀:目的是干预感知,但是不让观众觉得被疏远。然而,这种连接也会被破坏,特别是当处理元素是如何互动的时候。2011年在洛杉矶形式主义人行道诗歌俱乐部举办的首次个展上,郑曦然展出了作品《木瓜尝起来很完美》(2011年)。空白的屏幕先是出现一辆车,然后又出现了三个人物,而这三个人物好像出自维特鲁威人那样的同一个身体。这件作品源自于郑曦然在华尔街上目睹的一次街头斗殴:一辆车差点儿撞着了一对喝多了的夫妇,夫妇二人要砸车,开车的人和他们扭打成一团。郑曦然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种杂化电影,他从斗殴事件中发现了一种特别的美。他对卡利·里顿巴奇说:“基于我所目睹的街头斗殴事件,我想实现一种对破坏性动作的捕捉和编排,通过残酷而真实的东西扰乱这种优雅的技术——因为它总是被用于呈现优雅的动作。”从而,人类的行为被简化——或者说被抽象——成为一个强烈的反光点。

《一些想起你的东西》,2015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一些想起你的东西》,2015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从这一角度看,你可能会说郑曦然的模拟只是举着镜子反映世界而已,其实它的架构利用了它自己看到的技术——一种非常热衷于社交的现实主义(或者抽象主义)形式,认为人们的经验就是相互关联的总和。2013年郑曦然为“骗子合唱团”制作音乐电视视频《鬼崽子》的时候,他雇了几位杂技演员根据动画“兔八哥”系列里的兔八哥和小猪艾默的角色,重新编排了情节。他对卡利·里顿巴奇解释说:“兔八哥的故事情节设置和结局都很清晰,小猪艾默总是失败,兔八哥总是胜利。这好比是在下棋:你可以练习所有不同的可能性;愉悦感就是来自于各种变化。叙事还没有结束。”郑曦然所有的模拟作品实际上是无穷尽的,“更像是一种合成”。

《一些想起你的东西》,2015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一些想起你的东西》,2015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但是郑曦然并不觉得合成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概念有什么不对:两种东西合成在一起,这里面蕴含着暴力的色彩。毕竟,在一个同样设置、同样逻辑的世界里,两个虚拟的对象彼此接触会出现什么谁也说不清,正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例如,考虑一下“合成”与殖民主义的关系。)这一点在音乐电视视频《鬼崽子》里表达得很清楚:视频大约三分钟长,开始是一个兔子脑袋的小孩(也出现在《熵牧人》里)蹲在一堆现金和其他物品的前面,背对着观众,随着音乐的抽动。一位猎人和他的狗出现了,把女孩推向另一处,这段时间完全留给了浮现出来的岩石和树叶的淡淡的阴影。动作很快变得相当暴力:猎人把一支枪插进兔子女孩的嘴里,然后用它把兔子女孩那灰色、让人不舒服的裸体扔到一边。打斗和追逐接连发生,扭曲、高亢的警笛一般的声音更增加了紧张感。在结尾部分,进行对决的猎人和兔子女孩与乐队成员们相遇,他们的身体内爆成一团。人类是有机体的集合,正如程序是网络化进程的总和一样。

《木瓜尝起来很完美》,2011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木瓜尝起来很完美》,2011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为此目的,艺术家对合成的兴趣在于观察自然法则以及与之相似的技术规则。这种观察的核心其实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郑曦然在为《慕斯》写的一篇叫做“寻求真相”的文字里就探索了理想和真相之间的关系:理想是一种“在野的真相”,一旦被赋予一个名字和清晰的人类价值——一个他称之为“真相到理想的转换”的过程,它就成为了一种理念。但是,当一个理念“被人类实现或复制到物质现实世界里”时,它“就立刻把自己暴露于太大、太小、太快、太慢、太多的各种影响之中,或者因为太过矛盾而遭到竭力反对。透过这些不受控制的缝隙,真相就为人所知了。”这就是郑曦然所说的一种“变异”——合成的结果。

《木瓜尝起来很完美》,2011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木瓜尝起来很完美》,2011年,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正如郑曦然在《慕斯》上所写,“如果没有被理想——名字、职位、形式、天堂、地狱、仪式、状态、道德、神话、时代、脚本、模特、超模、对象、法则、行话——来定义、组织和稳定的话,人类的存在就什么也不是。”郑曦然把理想看作是“粗糙的晴雨表,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给杂乱的现实赋予不同的状态:真的、假的、模仿、奇迹、不完美、贵重、自然。”当一个社区不再相信理想,它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噪音”,尽管现实还存在。这种看法把超然存在当作了一个漏洞。正如郑曦然对卡利·里顿巴奇所说的那样:“当你试图应用一项技术完成一项工作,但是该项技术本来并不是针对那项工作而设计的,你就会痛苦地认识到该项技术实际上是多么愚蠢。”换句话来说,当我们把现实看作是它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我们就能改变它,或者至少能够从一个更加基础的层面理解它。然而,理解我们这个世界——包括塑造这个世界的技术——的第一步是完全有机的。

《神踞之下的使者》,2015年,有声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神踞之下的使者》,2015年,有声动画拟像、循环播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是熵的牧人,遵循那些在我们建造的环境中呈现出来的自然法则。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的层面,郑曦然的最新项目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个名为“神占位之处的使者”的项目首先出现在2015年一个新作品展上。小汉斯策划了这个探索认知进化历史的展览。展出的作品之一是一个由六位程序员制作的,并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计算机模拟组成的双频作品,探索了微观和宏观的现实。在其中一频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面临生存威胁的古老、前意识社会,而在另一频里,我们跟随这个社会的使者,寻求意识的开发。

郑曦然对珍妮·富尔顿说,“神占位之处的使者”介于“视频游戏和智能玩具之间”。艺术家应用了非常基本的人工智能,打算看看他创造的角色会如何反应,尽管设定了情节,但是并不稳定——正如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过程一样。再一次,我们发现自己被真实和虚拟、真相和理念所连接,正是观看者实现了两者的连接。正如郑杨所指出的那样,该作品会“延迟给出结论”,如果你看得足够久,“一种突如其来的情感可能从你心里滋生,不需要你做什么。”换句话说,甚至艺术家也不知道事情会怎样结束,因为每一个模拟都依赖于其演进过程中的每一位参与者,观看者也包含在内。

文:白慧怡 | Stephanie Bailey
翻译: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