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

“亲如同志”

哲学(理论)通常是深奥的,即便是像齐泽克这样的明星哲学家的著作也无法规避晦涩(专业的)一面,如果剔除他文章中的希区柯克电影、政治笑话与荤段子这些起兴的篇幅,读者所面对的仍旧是一篇篇穿插着各种概念的专业文本。我们常说,哲学家在诠释世界,但哲学家们眼中的世界却又各不相同,幽默的齐泽克在一次与巴丢的公开讨论中,形容过他们两人(思想)之间的关系,“说到巴丢,我感觉—就像里宾特洛普(Ribbentrop) 在1939年莫斯科旅行期间对莫罗托夫(Molotov) 所说的—‘亲如同志’。” 然而,这个比喻该如何理解呢?

被同归为西方新左派理论阵营的齐泽克与巴丢之间的思想差异,虽不是本期专题所能回答的问题,却可以折射出在当前中国当代艺术界内部“理论热”的某种情境:意识形态上的趋同。参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作为业余的理论爱好者,与其说是在讨论哲学内部的问题,不如说是基于哲学(理论)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动员。所以,本期专题真正关注的是这股新的“理论热”为何会来,它的动力何在,它与眼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到底是何种关系?是否也是“亲如同志”?

  • “理论热”——由现象开始

    “理论热”是个危险的判断,尤其对于熟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年历程的人来说,常常要在展开话题前反问一句“现在理论热了吗?”好像暗示着这个命题本身的合理性就令人生疑。

  • 译者与译介——理论引进的两种模式

    中国对西方哲学和理论的翻译介绍也许可以追溯到严复的《天演论》,“五四”时期又有过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近代以来,中国在遭遇危机和变革时“习惯性”地向西方寻求“支撑”。

  • 未来的节日——理论介入创作的一种尝试

    经过一年的时间,位于上海武威路的桃浦艺术园区已经成为继M50之后,考察上海艺术生态另一个绝对不容错过的聚集点。

  • 花名册:理论家

    已被引进中国当代艺术界,并享有举足轻地位的当代批评家以及哲学家的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