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逊: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

《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2011年单频道录像,12分22秒

对于初次观看孙逊作品的国内观众来说,《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构成令人难忘的观影经验。这是部梦一般的作品,影片的叙事遵循梦境的逻辑,涌动着某种无法言明的黑暗情绪。金闪为之制作的声音也在进一步烘托这种情绪。影片中所采用的视觉元素是如此的日常,生活的、生物的碎片。然而,极度冷静和片段化的叙述将这些日常处理得抽象,使之从情境抽离,从而具有了一种冷森与干燥感,成为符号。观众可以感受到要被叙事者引向某种境地。然而黑暗并未降临,没有末日审判。由音乐引致的全片高潮对应的画面仍然是人的原欲行为。然而,连这种性的喷涌也不具有高潮和释放意味,所呈现的更近乎一种死本能。一切与腐败和角落相关的生物,苍蝇、蟑螂、鼠与蛇缓慢呈现在银幕上。孙逊构筑的这个世界是如此梦魇,令人焦灼不安。在影片结束后很久,方可意识到这种焦灼似乎来自于影片呈现的日常,构成一种隐忧,一种类似在地震来临之前,“一切似乎都不对了”,“似乎要发生吗”的不安。这种不安,更在于个体内心中,构成一种无法以语言诉诸言明,但却实时存在的心理现实,这与他前一部动画作品《21克》有着某种相似性,比如“魔术师”形象的再一次出场,但与之不同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在视觉语言更趋向于对压抑情感的宣泄。

片名引出革命,然而,孙逊是在讲述什么样的革命?革命最直接作用于个体本身。在此部动画中,较之每日国际新闻上到处都是呐喊的人,影片中没有群体。孙逊要描述的革命是一个单独的人和一个破败的景象。影片中,这个人从牙中剔出虫,虫再被吃回去,人在肉体与骷髅之间变换;永远的喇叭与广场;嗡嗡作响盘旋的蚊蝇,互相吞噬的鼠与蛇;一种生命体间的循环与轮回。作为个体的人与自然和这些生物间的关联也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孙逊似在以此说明,即便是似乎仅指向社会意义的革命,其现实也是与蝼蚁相织,要在这样的意义上发生联系。这构成了影片意义上的虚与实,而这些虚实交织的碎片,完整了某种对革命或者关乎欲望的革命隐喻的叙述。这种叙述与其说指向某个国别现实—联想到艺术家的国别,作品采用的木版画这种工艺令人联想到鲁迅以及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不如说更像是指向此种行为,更或是指向个体本身。这个抽象的革命,更是发生在个体及其存在之间。

于是,影像直接勾连起我们对卡夫卡以及像索尔仁尼琴这样的作家在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时所到达的深刻程度,那些文学记忆与我们生存期间的现实,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乡愁,这是孙逊这部作品最令人触动的原因。刘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