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叶生 在台湾的聆听故事

澎叶生(Yannick Dauby),1974年生于法国,声音艺术工作者,他的创作和研究从音乐开始,并延展极广:即兴演出,电子原音音乐(electroacoustique)编曲,以及人类音乐学。他持续不断在大自然,都会和工业环境中进行录音工作。这些声音成为他编曲和CD出版品的素材,或是其他声音创作发表的方式:影音演出或出版、声音即兴表演、声音装置作品,时而透过网路—如集体创作实验、线上播放或作品下载。

创作主轴主要在于对听觉经验的实验和探索,也与其他声音艺术、音乐工作者、造型艺术家、舞者合作。近几年居住在台湾,并持续至台湾各地进行田野录音与发展个人创作。近期主要作品有专辑:《台北听三遍(Taî-pak thiasa piàn)》(2011)( 音景编曲创作)、《Sounds of Horse—舞蹈声音创作集(music for dance)》(2011), 以及展览:“声土不二—嘉义声音再生计划(Revitalization of Chiayi Sound Project)”、“蛙界蒙薰(wa jiè méngxun)”等。

故事一:榻榻米

可能是溪口乡最后一台榻榻米织机的声音。日据时代,以制作榻榻米见长的 日本人发现台湾云嘉南地区整体气候、环境最适合圆蔺草生长,试验播种后, 便从台湾进口原料制作榻榻米。嘉义县溪口乡溪北村在民国六十多年到八十 年左右,全村皆以种植圆蔺草及草席编织维生,七十年到八十年是全盛时期, 而后因台商开始前往中国大陆投资,产业逐渐移转西进中国,对台湾草席产 业产生莫大冲击。同时间,暖化效应使气候遽变,原应五月初夏收成的圆蔺草, 再无法适应五月即达三十六七度的高温,收成前便已多数干枯。 供图:许雁婷

我在一间作坊内,面前是一台坏了一半的机器,我们希望能够留下一点关于它的声音痕迹。

但我突然间忘了我们之所以来到这里的原因,我把笼罩着这个场所的独特氛围先放在一边,忘记这台机器所扮演的角色,我也暂时忘记让这一天变得难忘的眼前的人们。唯一的事是这台机器所发出的繁复的震动声。我的录音杆另一端的两个麦克风彼此有着大约15厘米的距离。当我靠近机器,就在离它几公里的距离,声音极为强大,机台发出低沉的鼾声和唧唧尖鸣。当我远离时,那些声音就失去了一些强度和细节,因此我得以注意到声音间彼此组织成的复杂形式:细密的交错与清脆又快速的撞击声,伴随着低沉规律的脉动。而当我的手转动一点点方位(真的是极微小的差别),所有的声音便随着耳机的扩音功能,从一耳摆荡到另一耳。透过移动录音杆,我可以绕着整台机器,从上头逐步滑到下方,直到几乎处在机台的内部,而每个位置点都呈现一个独特的声响状态。好,我其实不是在听这台机器传出的声音,我听到的是从我耳机传来的声音。它只是传递并翻译从麦克风那头来的电流。耳机紧附在我的双耳上,其间几乎没有空气让我可以避开一次可能过强的声音冲击。我只听得到来自耳机震动片的震荡。麦克风,耳机,双耳,亦即三对鼓膜,一起震动。我只专注于声音的形态、能量、过程发展、组织、整体和它们的颜色。

以上,是透过对一组科技媒介的操作所进行的,关于一个客体(机器)和一个主体(我)之间的“还原聆听”(écoute réduite/Reduced listening,关于此词的定义,可以参考皮埃尔·舍菲尔和米歇尔·希翁著作。)

让我暂且停下录音工作,重回到这些声音所在的情境中:那是2 0 0 9年夏天,南台湾嘉义地区的某个村落。一台8 0多年前建造于日本的榻榻米席面织机。这个有些破旧的空间,是村子里最后一间还在从事这个活动的作坊。编织用的原料-干蔺草,是10年前种植采收的,当时的区域天候还很适合此种作物的生长,该作坊主人的父亲种植并囤积了一定的量。而如今为了库存的蔺草不要太快用完,作坊主人一天只用织机工作一小时左右。如今只剩下一半左右住户人数的村子相对安静,然而从日据时代起,整个村子却是日夜沉浸在榻榻米织机运作的隆隆声响韵律中,直到不久之前。

上述这些叙述元素,对于重构出我录音内容的前因后果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录音内容本身,我只尽可能追求它的音乐性,只要求它诉说出属于这台机器壮观的动能和多样化的声音表现。

桃山国小泰雅族儿童母语工作坊录音现场

回到工作室中再次聆听的时候,我发觉这样的复杂性,这样的声音生命体带给我们一些身体性的影响。喇叭如同当我的麦克风面对运作中的机器时那样地震动着。它们让我意识到我的手势变化,以及身体与音响技术间的合作状态。而在此,影像缺席,并且是有益的:由于少了眼睛(即使是在一秒间)去解读一个情境,因此我们需要主动投身进入听觉之中,以试着求得一些线索。在每一刻,面对一个双声道空间,我们警戒守备着声音发生,在它来临时一步步辨听诊断。聆听是在探索声音的临时结构,它从一个声音细节跳到另一个。听众的专注力浏览着录音内容,就像乐团指挥看着乐谱,在一个多部合唱的五线谱间跳上跳下。我们测量也判断每个震动中的空气分子。

故事二:烟叶

自2006年以来,我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个按时序编列的录音档案夹,那是我添购硬碟式录音机的年份。而在那之前的录音,我则需要在那堆处于混乱状态的数位声音卡带资料中考古找寻。大部分时候,当我在众多磁带或数位资料中找东西,我常常会在“发现一些被遗忘许久的录音素材”的兴奋中,和“录音档及我的回忆内容的不对等关系”之间思绪摆荡。我将它们叫做“聆听潜力储藏室”。而且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让其他人代我去启动这些内容。

在这些声音储藏中,有一系列是今年年初完成的,而且我觉得还算“满意”。这表示迟早我会花时间去剪辑它,把这一天的录音过程缩减成最具意义的几分钟。或许再稍后,这成为了一件留声作品的几分钟声音将会被分享出去,透过一些不同的方式被他人所聆听。这段录音从一阵年长妇女的吵杂声开始,台语和客语交杂—两种都是我听不懂的语言。这是一段户外录音,不断可以听到短暂的“喀喀”声,散布在整个立体声空间中。这些重复的小声响让人猜测是某种农事过程,夹杂着手工劳动,一辆货卡,几声鸟叫……等等。

田野录音现场, “ 受访者”为台湾秋天溪流 特有的梭德氏赤蛙

没有任何解说和叙述,就只是这奇怪声响的速度感在喇叭里忽隐忽现。这并不是个能够好好说明并记录整个活动的媒介(指录音),我们胡乱听,试着专心而且有些被吸引。然而我们还是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晚一点,一种新的声音引起我们的注意:成群的“啪嗒啪嗒”声有规律地响着。又听到一样的嗓音,这一次在一个半开放的空间中。类似的细节令人想起乡间那种不远处有几面墙,并且会产生轻微回音的环境。突然间景观迅速改变,转换中听到近处的喘气声和男性的鼓舞吆喝、清脆响声和摩擦声。刚刚那种开放性的空间声音被许多近处的声响细节所取代。强化了的近距离感和禁闭感。然后我们又回到刚刚的场域里并且那“啪嗒啪嗒”又响起。当我专心聆听这段录音,我脑海中并没有可与我的听觉感知重叠的清楚影像出现。反而比较是我的身体在经历空间(场所)的转换。里头的人声并不运载字句,而是变成一些流动的存在,分散于四处并扮演启动其他机械性声音的角色。至于我在田里的脚步声,并没能提供关于我的鞋底品质良劣或关于此地的地理特色。它给我的是关于不同声音质地的感受。场景的再现和场景里发生的行动内容在此表现得并不(或说极少)成功,而是这些声音的形态学接替了它,并且提供给我们其他类型的讯息。

这南台湾的冬末一日,我录了烟叶采收、上烟夹、入烤烟室……等过程。那是一次与这个地区居民交流的过往机缘,促使我去录了这段声音:几年前在美浓的一个音乐教育系列活动尾声时,有当地朋友强烈推荐我去记录采烟叶时发出的声音(硕大的叶片从粗直的茎秆上被摘下时的断裂声)“快点在它完全从这一带消失前去把它记录下来”,他说。当然不只是这个声音,还有采烟班的人们。因为烟田的关系,这一区有着有名的“交工”文化(农人之间相互协助农事的组织,和由此衍生的社群网络)。种烟采烟活动是农地经过了一整年的稻作之后,人们在冬日的田里重逢,并共同密集劳动的时刻。我录的这段声音并没诉说到_整个国际商业运作的变动,或一个地方社经状态的演变(或说消失)。要达到这一步,显然需要辅以说明、视觉材料、语言或文字。

田野录音现场, “ 受访者”为台湾秋天溪流 特有的梭德氏赤蛙

我其实比较熟悉动物的声音,那些声音有着本质上的强烈表现性,例如几乎像几何学般精准组织成的蛙类合唱,或是由无数声音单元组成的集体现象流,像是溪流,又或是竹林内吹拂过的一阵清风。但是这个场景(2012年初的台湾乡村的某一特殊劳动),使得我必须成为一位“临时的电台记者”,或是一个声音人类学者,或是一个“独自”工作的录音师(像拍电影时会说的口吻)。这个角色使我可以去就近聆听“人的嗓音”,与其说是在录植物其实比较是在听人口部发出的声音。花一整个下午的时光跟随一群农人的生活,在一排排的烟叶间(并努力避免踩到)与他们只有50厘米的距离。我的本意是尽量不要干扰到他们,然而我异国的外形很容易引人注意。我们彼此用微笑分享这个奇异的相遇,这并不只是针对一个访客所发出的微笑,而是一种充满幽默感的微笑(录音者那目瞪口呆的神情也加强了这个部分)。这些祖母级长辈身上从头到脚穿的衣服就像是她们的潜水装备,抵挡了阳光、灰尘和植物黏稠的汁液。而我手上的工具让我有了一个与她们如此近距离相处的理由。手中录音杆的运动像是引发了一场微型舞蹈:我置身角落而男人们一趟趟运送着待烤的成排烟叶入烤烟室。他们会不时等我,有时稍稍夸大他们的动作并且还不忘对我眨个眼!我们听到不同人所发出的声音其实来自于时时移动的麦克风对这情景的捕捉。事实上,现场不会有人曾听到像我当天听到的声音感觉,因为结果有着经过了放大镜般的效果以及特殊的景深感……诸如此类的感官加强。聆听促使我采取了特殊的身体姿态,而这也让我进入与一些有所准备的人的互动之中。

(本文节录自澎叶生《在台湾的聆听故事,2007-2012》一文中的两则:“榻榻米”与“烟叶”,原文是为《数位艺术年刊》所撰写,全书将于2 012年秋季由财团法人数位艺术基金会与艺外杂志[雅墨文化]出版。关于两个录音项目,“草席”录于2009年“嘉义声音计划”期间;“烟草”录于2 012年2月,台湾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