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铺·空间

杂货铺·空间,位于小洲村的一条小巷子里。
杂货铺·空间,位于小洲村的一条小巷子里。

广州的小洲村对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并不陌生:当公车报站“小洲村口”的时候,从大学城出发空荡的公车里突然就上来非常多的学生,此刻作为游客,或集聚一时的美院备考生。背着背包,带着水瓶—他们刚于规划在高架桥底的“小洲村艺术区”结束了一个日程的一小部分。公车一直开,沿途最多的就是画室,和画室的巨大招贴:“单考!”(针对不同的美院而开设的考试培训班)。小洲村的路很窄,与公车争道往往是各种摩的(载客的摩托车,在广州禁摩的交通条例下属于违法上路)与三轮车。

在小洲村礼堂旁边的小道里,在去杂货铺·空间的路上,人有时候也必须让路给这些载货的三轮车。杂货铺·空间由一座三层的村屋改造而成,内部确实是一间杂货铺加小展示空间:40、50平方米的大小,进门口左边是卖日常杂货的空间—烟缸、火机、各式零食、雨伞、背包、杯子等等,与包括洗脸盆、瓦煲和晾衣杆都堆一块卖,与旧式杂货铺不太相同的是,这些杂货更具学生气息一些;右边是空出来的展览空间:一幅普通铺位门面大的墙,旁边的楼梯与另外两面墙形成某种分隔—另外两面墙除去光亮的窗口,留有在展览中被经常利用到的矮幅空间。

杂货铺·空间内部
杂货铺·空间内部

作为一个新的空间,杂货铺·空间暂时只是透露出某种丰富性。小洲村的质感与杂货铺的性质,无疑是这种丰富性的两个主体动力:学生组成来往人流中的重要部分,顾客中也有附近的原住民询问比如植物等各类商品的价格;展出作品的质料选取在不同程度上弥散着小洲的印象—张嘉平作品《写生》是生物岛花农修剪球状植物后对其进行写生;宋拓作品《如何画牛》似乎试图与美术备考生对话;蔡回的录像《表演与马赛克》,由“理想是成为专业演员”的匿名者穿梭在小洲附近地区的废弃房屋拍摄而成;杨铭的《有限“再现”及收藏的游戏》,则更直接地与杂货铺日常商品的出售构成游戏关系。

杂货铺·空间让人想起广州另外一家另类空间观察社,同样试图扎根社区生活空间,同样关注机构形态特性本身所潜藏的机制可能性。观察社在有展览的时候才开放,显得更事件化;而杂货铺的特性保证着杂货铺·空间日常的持续开放和运作,在这种持续中,作品里无可避免的、喧嚣的知识拟像(simulacra of knowledge)可以安静下来,与货架上的日常杂货,以及这栋村屋顶层的各种私家植物园一起,成为新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