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

尼古拉斯·塞卡尔迪,《慕尼黑机器》,2011年
尼古拉斯·塞卡尔迪,《慕尼黑机器》,2011年

1
尼古拉斯·塞卡尔迪NICOLASCECCALDI

有朋友最近向我抱怨尼古拉斯·塞卡尔迪在纽约布鲁克林RealFineArts画廊举办的名为“可以穿的”的展览—“是的,看得出他来自柏林。在纽约可没人会浪费这样的机会。”我个人并不认为塞卡尔迪是在浪费展览机会。以男性自我为中心的模式正在西方艺术界普遍滋长,而这次展览切中了其要害。塞卡尔迪出生于加拿大,并在柏林居住过一段时间。他在布鲁克林绿点区画廊的木地板上展示了各种怪异而女人味十足的仙女翅膀,有的是用闪粉绘制的,有的则带有流俗的哥特风格。展览的新闻稿令人佩服地在开头写道:“被侵蚀的天空下,迎着太阳的炙烤,我裹挟着罪恶,栖身于这座被蜗牛占领的化粪池池底。我的躯体逐渐下沉,滑向未知的深渊,我梦见一只巨大的乌鸦带我远离这片广袤的土地,远离那些在热浪中晃动的”高楼”。

塞卡尔迪的更多作品则与充斥着后人类特征的雕塑有关,虽然没有“可以穿戴”那么闪亮,但同样具有梦幻般的色彩。他的一个系列作品使用了改装后的摄录机镜头,并在机身周围缀上各种玩具零件,使其看上去既邪恶又有科幻感(就像一个等离子球体)。作品《松饼》(2011年)则使用了一个向前爬的玩具小熊维尼,小熊的鼻子被替换成了偷拍摄像头。在艺术家的世界中,通常作为次生的反主流文化而被不可思议地商品化,情绪摇滚、科幻作品、黑金属以及后人类主义的病态美学,都同样地变成他创作素材的一部分。
塞卡尔迪毕业于法兰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由位于瑞典马尔默市的约翰·伯格伦画廊和法兰克福的NeueAlteBrucke画廊代理。除了在代理画廊及纽约RealFineArts画廊的个展外,他最近还与莫拉格·凯尔在柏林Mark&Kyoko画廊共同推出了名为“垃圾世界”的双人展,于柏林马修画廊与洛雷塔·法伦赫兹合作的“电影与视窗”、柏林桑迪·布朗画廊与丹·里斯合作的“麦地那的战争”。他参加过2011年的“常驻柏林”展,以及包括伦敦丘比特画廊“内在性的复合体”、米兰Fluxia画廊的“贝壳中的维纳斯”以及苏黎世卡玛国际画廊“加入黑曼巴”的群展。

2
尼古拉斯·德夏耶NICOLASDESHAYES
“这比你想象的更加贴近身体。”艺术家尼古拉斯·德夏耶在最近一次工作室探访中对我说。他的作品《索霍油脂》(2012年),由5个安装在铝制栏杆上的大体量聚苯乙烯板组成。这些栏杆让人联想到公共巴士和地铁上常见的那种扶手柱。这些线形切割的合成物看起来更像是属于某种水下领域,而非指向身体。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聚苯乙烯,本是一种来源于石油的人造聚合物,但艺术家强调,这种材料正是由深埋于沉积岩下的死亡有机体(包括人类的尸体)演变而成。在德夏耶的雕塑装置中倒是频繁出现与人的身体有关的指涉。他的作品结合了挂壁式的超强耐用材料,比如那些“公共便利设施”含有的阳极氧化铝或聚氨酯(常见于小便池),显示出他对那些应用于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间中,以增强耐用性为目的的设计的兴趣。此外,艺术家还将经真空成型制成的合成物镶入画框,再经过阳极氧化处理后在铝板表面形成了犹如水波泛起涟漪,或凹凸不平的皮肤,形成了一种绘画般的自由纹路。由此,德夏耶将最元初的人类肉体,引入追求内部无菌状态的公共空间。
德夏耶出生于法国南锡,在爱尔兰都柏林长大,现生活和工作于伦敦,近期于伦敦的乔纳森·瓦伊纳画廊和古得斯丁画廊举行个展。他还参加了剑桥微星艺术中心的展览,并与乔治·亨利·朗林在巴黎切·瓦伦汀画廊举办了二人联展。他最近参加的群展包括:伦敦贝雷什帝国计划的“原件/复印件2”、伦敦单元项目空间的“雨”、伦敦比肖夫/魏斯画廊的“釉”,以及在米兰新标画廊的“改变物态”上均有展出。他目前由乔纳森·瓦伊纳画廊代理。

3
汉娜·佩里HANNAHPERRY
从事艺术创作的汉娜·佩里足以称得上是一名收藏家或档案工作者:她从影像图书馆、自己的家庭录影以及R&B、嘻哈音乐的音轨片段中积累素材,并习惯用手机记录下生活中不寻常的一刻。你会经常在她的各种声音和录像作品中发现这些日常收集的素材。然而,这些镜头和声音剪辑的来源却异常丰富多彩—里面既有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影像图书馆挖出的怪诞而年代久远的纪录片,也有佩里10岁的侄女谈论自己即将到来的青春期的录像片段,艺术家以非结构性的、去叙事化的方式处理这些素材,显得灵动流畅。
佩里目前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攻读三年制艺术硕士学位,离毕业还有一年。她是首位不经过画廊代理而在伦敦扎布罗多维克茨收藏馆举行个展的艺术家。这场名为“奇妙之于恒久”的个展于2012年3月在该馆开幕,艺术家首次尝试将物理空间与录像结合,并将她在影像领域的拼贴手法延伸至摄影和雕塑等媒介。同样地,在今年3月的皇家艺术学院“优质”展中(该学院每年为艺术专业研究生举办一次中期成果展),佩里的作品表明她正继续朝着影像之外的多种媒介进发:悬挂在钢制脚手架之间的视频显示屏,两侧各有一个设置为振动模式的低音炮,但并不制造声音;她的雕塑作品《轮胎》(2013年)则用玻璃纤维铸造了一个汽车轮毂的形状,并为它安上橡胶和钢圈,随着视频中涡轮增压发动机上进气泄压阀的声响而动。
除了在扎布罗多维克茨收藏馆和皇家艺术学院的两个展览外,佩里还参与了“LuckyPDF”计划在2011弗里兹艺术博览会推出的展览“上台”(见《艺术界》第12期)。她最近参加的其他展览包括:NewEnd艺术基金会在纽约举办的群展“异托邦”,V22空间举办的“青年伦敦”,并在位于滨海绍森德的焦点画廊以及伦敦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有作品展出。2013年夏天,佩里还将参与由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委托的艺术创作。

卢茨·巴切尔,《棒球II》,2011-2012年;《你在想什么?》,2011年 2012年惠特尼双年展展览现场,纽约惠特尼美术馆
卢茨·巴切尔,《棒球II》,2011-2012年;《你在想什么?》,2011年 2012年惠特尼双年展展览现场,纽约惠特尼美术馆

4
肯·奥克锡KENOKIISHI
2010年2月,在纽约和柏林工作的艺术家肯·奥克锡在新近成立的AlexZach-aryPeterCurrie画廊举办了他的首个个展。展览的核心作品是一部名为《(再见)曼哈顿》的录像,该作品戏谑地将伍迪·艾伦的著名影片《曼哈顿》改头换面,变成一部关于沟通错置的半自传性叙事作品。录像摄于2006年至2009年间的纽约和柏林,并对移居柏林的美国人以及移居纽约的德国人在当地普遍遇到的误译和误解作了一番嘲弄。在这部长达72分钟的录像中,原先由黛安·基顿扮演的角色玛丽请来艺术家尼克·莫斯出演,而原为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吉尔则由兼具策展人、律师、画廊老板身份的帕迪·赫特林出演。奥克锡在柏林马修画廊的新个展名为“吉诺/马塞尔·杜尚在streeteasy.com”(注:streeteasy.com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房地产搜索引擎)。他在展览空间内重现了曼哈顿上东区吉诺餐厅(现已停业)的内部装潢,这间餐厅曾是艺术界人士经常光顾的地方。艺术家的另一举动则是在餐厅斑马纹样的墙纸上贴上新图片,上面净是些房地产广告目录,而出售的正是马塞尔·杜尚1916至1918年期间租住过的公寓。当时的杜尚将作品充当房租交给藏家、房东—如今他的作品价值足以买下公寓所在的整栋楼房。
奥克锡现由纽约AlexZacharyPe-terCurrie画廊和东京TakeNinagawa画廊代理。他最近的个展分别于柏林的马修画廊和Mehringdamm72画廊举行。其录像作品曾在纽约影像档案馆、柏林的EvasArcheundderFeminist沙龙、伯尔尼美术馆以及斯图加特艺术中心等地放映。他的参展足迹还包括:费城ICA当代艺术学会、纽约白柱画廊、贝加莫现当代艺术博物馆(GAMeC)、“常驻柏林”展以及伦敦卡姆登艺术中心。2012年,他与尼克·莫斯联合策划了“回顾:白柱的一年”展览。接下来他将在位于纽约哈德森河谷的巴德学院策展研究中心赫舍尔美术馆举行个展“字词的快速”。此外他还经常为《艺术论坛》杂志撰稿。

5
卢茨·巴切尔LUTZBACHER
有关卢茨·巴切尔的评论总是不可免俗地认为,她的作品变得越来越难以归类或被厘清概念。的确,艺术家的创作介质包括摄影、录像、雕塑、丝网版画、网络、文本挪用和纸质媒体、绘画、装置—然而,她拒绝使用单一媒介进行创作,坚持为观众制造谜团,这才是一名真正的观念艺术家的做派。“卢茨·巴切尔”本身就是化名,即使知道这一点也无济于事,艺术家的真实身份在艺术圈可以说是一个谜。巴切尔的趣味涉猎甚广,她的作品《小人儿》(2005年)就是件有些玩笑化的作品,用宝丽来相纸拍摄的魔怪娃娃,其标题的含义可能是照片上这个失焦的矮小人偶(也就是魔怪娃娃),抑或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无名英雄们;而在《天书》(2011年)中又显得一针见血,她将一本20世纪中叶的天文学图书中的书页随手散落,遍布惠特尼双年展的整个楼层,恰如双年展本身就是一个星系,意义的存在通过星座般的图式得以彰显。
巴切尔生活工作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市。作为一名活跃了数十年的艺术家,她曾在纽约亚历克斯·扎卡里画廊、法兰克福波蒂克斯空间、伦敦秘室画廊、德国慕尼黑艺术协会、纽约MoMAPS1当代艺术中心、圣路易斯当代美术馆、纽约Taxter&Spengemann画廊、位于加州旧金山的Ratio3画廊以及曾备受赞誉,现已停办的纽约潘·赫恩画廊举办过多个个展。除2012惠特尼双年展外,她的作品还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尔多当代美术馆、纽约参与者艺术空间等多地的群展中展出。2013年年底,她将于伦敦ICA当代艺术学会举办自己的回顾展。(由彭嫣菡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