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CANAL 画廊:由衰向荣

47 Canal旧址室外街景
47 Canal旧址室外街景

可能不少人还会对179 Canal画廊最初的样子记忆犹新,这个地处曼哈顿下城,百老汇大街东面,坚尼街的画廊在当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艺术聚集地。相信许多纽约下城的艺术家们都对其实验性的布展和疯狂的派对印象深刻。穿越中国城和下东区的坚尼街,以其独特的商贸产业而举世闻名。琳琅满目的私贩奢侈品和庸俗纪念品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里头到处都是假劳力士手表和“我爱纽约”T恤衫),移民商贩们在各自装满货品的推车和摊位上叫卖,若是警察追来打击脏乱差,他们也随时做好准备迅速撤退。而在这些喧哗背后,一个如今名为47 Canal的画廊,以179 Canal的头衔,在2008年金融危机关头逆市而生,加入了这个同样不稳定的艺术行业。

安妮卡·伊,《气味、高潮与紧张的桃子》,2011年 木头、瓷砖、橄榄油,243.8 × 50.8 × 203.2厘米
安妮卡·伊,《气味、高潮与紧张的桃子》,2011年
木头、瓷砖、橄榄油,243.8 × 50.8 × 203.2厘米

画廊经营者玛格丽特·李,最先看上这个曾是妓院又发生过火灾的空间。里头那古典绿色大理石地板和摇晃的吊灯吸引到了她的眼球,也促使她说服了房东,这个大火过后的空间会在她的经营下重焕荣光,吸引艺术家而不是衣冠不整的风尘人士。于是房东出乎意料地以寻常月租把空间租给了她,从那以后的一年,系列派对、展览和活动便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的艺术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李也意识到了支持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的必要。她的许多同僚们都刚刚从艺术研究生项目毕业,都在试图探索创作生涯的下一步。在一群朋友的帮助下,她开始组织派对活动,这无疑是省钱又讨好的宣传方式,招来了不少好奇和关注。和军械库展览正好撞车的开幕派对,吸引了包括画廊主詹姆斯·富恩特斯和瑞士中心的吉亚尼·杰泽等名流。而在2009年5月,由艺术家乔什·克莱恩策划的画廊首场展览正式开幕。

安妮卡·伊与乔什·克莱恩,“无爱婚姻”展览现场, 2014年,纽约179 Canal
安妮卡·伊与乔什·克莱恩,“无爱婚姻”展览现场,2014年,纽约179 Canal

名为“纽约新手”的首个展览展出了十位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包括姚书安, 安妮卡·伊, 清水特雷弗, 和安托万·卡塔拉这些仍在和画廊保持合作的艺术家们),展览布置尚可,但也不免略显拥挤。邮件形式的新闻稿带着一句可怜的请求:“穷的要死,自带酒水!”独特的行文正好也象征了画廊DIY的气质。有时新闻稿还会采用策展人和艺术家的真实邮件来往,例如在泽维尔·查2012年那场关于科技和后人类主义的展览中,两人对主题的深入交流便直接反映在了邮件往来里。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是生动而真实的对话,其中的文字也不会僵硬的去简单描述任何作品。

丹尼尔·朱在“KAYA III”展览开幕上表演
丹尼尔·朱在“KAYA III”展览开幕上表演

2010年5月,画廊在坚尼街 179号的空间画上了句号。李在那时开始和奥利弗·牛顿交往,后者在切尔西的亚历山大和伯宁画廊工作。在他的帮助下,李的画廊重新开张。这一次选址在坚尼街的47号,而画廊名称也再一次改变。新的空间有着更为工整的装潢(虽然只是白墙平地而已),但画廊的活动仍然充满实验性。这一次的开幕展,是画廊的老朋友和合作伙伴米歇尔·埃伯利斯的首场个展:展出了一系列由毛茸茸的大腿,室内植物和其他当代家居图案组成的PS图像。

在李看来,与她合作的这一批艺术家都展现出一种移民的心态。“我们展出的不少艺术家都是移民,所以西方文化并不是他们的灵感源泉。”她在去年在《艺术空间》的访谈中这样说道。这种外来人的角度同样也在艺术家组合艾米·利安和恩佐·卡马乔的作品中突显,他们的作品中正象征着一种碎片式全球化身份:在他们去年的展览中,帘幕围成的大型灯笼别有情调地挂在画廊空间中,这些灯笼则是由搭建临时屋或是搬家时常会用到的素材做成——条纹防水布、塑胶绳、竹片等等——作品那微妙的变化,无不散发出一种起锚待航的状态。

艾米·利安和恩佐·卡马乔,“溢光时热”展览现场,2014年,纽约47 Canal
艾米·利安和恩佐·卡马乔,“溢光时热”展览现场,2014年,纽约47 Canal

去年年底,画廊再次搬迁,这次来到了格兰街的291号。每次搬迁都伴随着更高的画廊规格,而这次挑高的天花板和纽约风格的亭柱给这个阁楼空间加分不少,同时也势必对更为有野心的项目策划提出了要求。许多47 Canal最初聚集的艺术家,现在已经活跃在国际艺术圈。去年姚书安在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带来了她的现成品雕塑、而乔什·克莱恩则参与了今年由劳伦·康奈尔和莱恩·特里卡丁策划的新美术馆三年展。画廊同样在弗利兹和NADA艺博会中亮相。在这些里程碑式的成长之外,李和牛顿仍对他们草根式的工作尽心尽力,并永远把艺术家放在第一位。牛顿现在为画廊做着全职工作,而李则在给辛迪·舍曼做助手和自己的创作中忙碌着。尽管47 Canal的项目最终还是可以收支平衡,但利润可谓微乎其微。“ 我们算是穷到一块儿去。”李打趣地说道。

“甜菜俱乐部:艾米丽·桑得布拉得与玛格丽特·李”, 2009年,纽约179 Canal
“甜菜俱乐部:艾米丽·桑得布拉得与玛格丽特·李”,2009年,纽约179 Canal

如今,一间麻将馆取代画廊原来坚尼街179号的空间。而楼上的3A画廊,则是由画廊的朋友们一同经营。去年9月,李邀请了柏林的马修画廊接替其原有的租约。这样一个如同抢椅子游戏般变换生态,似乎也象征着纽约下城艺术圈的气象。艺术家们必须要想办法去面对这个高不可攀的房价和不稳定的市场。47 Canal画廊的遗产仍在发光发热,有时还得以片刻的辉煌,一路走来,留下了其看似笨拙却又极富新意的艺术精神。

文:凌明    翻译:彭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