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奕满:岛(封面)
| 2010年12月01日
张奕满有关书籍生命的最新创作再度证明他是一个实话实说的艺术家,并在后观念艺术的姿态下为个人和材料保留了位置。这位学成于伦敦的新加坡艺术家现在由维他命创意空间(广州/北京)代理。他一头扎进文学作品世界的同时又避开了庸常,用新的绘画和雕塑展示了有关人类孤独处境的广泛思考中短小精干的一个个片段。
十几幅大小相同的画作点缀于阿姆斯特丹Motive画廊经过改装的墙面上,展览名字非常简单,就叫“岛(封面)”。艺术家在想象中为一系列平装出版物设计封面并将其变成绘画,其中包括保罗奥斯特的《偶然之音》、安部公房的《砂の女》以及阿道司赫胥黎的《岛》。每件作品面向观者时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时刻,画面上新构成主义的颜色碎片与不同作者和书名产生了某种不动声色的对话。
此处,张奕满回归了作为一种固有观念的孤独。展览的辅助性材料中包括一份图示说明,展示了艺术家围绕“弃儿”概念进行的各种联想思考。观众由此得以了解张奕满从准备初期开始直到最后想到的所有关于孤独的方案。张奕满的画作以其独特性充分理解与之相对的同名小说尽管讲述的是寻找自我的故事,却更多喻指了广义上的社会实体,而主人公有限的体验往往变成人类集体经历的宏观表达。
学设计出身的张奕满做项目时常常按照设计公司模式操作。“岛(封面)”相当于今年早些时候第八届欧洲艺术宣言展上分列餐厅两边墙壁的海报系列的延伸,而海报系列又来自艺术家2006年的《无题(简装封面1号)》。这种把程式往形式上套的做法在本次展览的其他两件雕塑作品中也能看到。艺术家在一年中读过的四本书被随意地堆在一起,旁边放着几个玻璃杯,也是同一段时间艺术家用过的东西。这些床边散物通过其绝对局限的概念形式散发出一种分寸感。说到雕塑时,张奕满指出书和杯子都是一种“容器”。他巧妙地创造了这些容器,把自己受到的影响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让物品变成身份的索引。
张奕满作品里的社会思考使其对孤独的关注不至于从体验层面上被强加给观众。西方近年流行在展览中使用文学主题,比如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2006年的柏林双年展(以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命名),还有延斯·霍夫曼最近根据经典美国小说在旧金山瓦蒂斯当代艺术研究所完成的三联展。如果操作得不好,这种叙事转向有过度设计和操控观众之嫌。但张奕满在探索这些独处的主体期间,并未倒向唯我论,也没有企图诱导观众进入小说叙述的世界。相反,画面以及雕塑内所压缩的图像与叙事透过一系列自给自足的参展物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独处。 维维安·齐赫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