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盈光在外部世界的嘈错声响中练习分辨自身的核心旋律,她曾一度担忧和疑虑的“脆弱”的、“摇摆”的、“女性”的一切,都让她在持续的反对中成为了一个……女性。此处的“女性”,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价值和希望而坚守的一种灵活之物,是她与外部结构进行了双向批判性接纳与嵌合的结果,亦是她在所有共舞中都散发出的那一束“有难度的光彩”。
阅读更多与英美非常相似,中国关于社区的讨论也是围绕地方治理和社会福利,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衰落 (Bray, 2006);而社区的定义还是建立在地理的基础上,跟文化或身份无关。虽然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实际上并没有发挥重要的基层治理作用。直到近几年,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生活在城市的每位居民都知道自己所归属的“社区”。但时至今日,“社区”在中国是什么呢?
阅读更多当去殖民性指向每个人内心中的例外主义特权时,曾经带来稳定、繁荣和多元的(二)战后秩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等各个层面也就面临着彻底的瓦解,进而走向一种同时具备极强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艺术”。
阅读更多艺术行业中,延期、调整、重头再来成为常态,所有人都切身感受着西西弗之苦。但对众多女性而言,这种苦楚或许并不是全新的经验——想想那些由她们主要承担的,周而复始的家务与照护工作吧——不成正比的付出与收获之于女性并不陌生。从月经周期到孕育生产,女性与“不可控的身体”长期共存,生活往往“被打断,然后重头开始”。
阅读更多如果从纯粹观看的角度出发,Owen 的画作中有太多的“洞”。或也可以说,一切线条和色彩都是这些洞的附庸——围绕着洞,艺术家生产欲望,消化欲望,偶尔通过笔触和色彩的调度展现都会气质或旷野之息。但无论描绘的对象如何,这些绘画绝非开朗和明快的:洞始终是无法填充的空虚,是一种时间的临期形态,也是张望着世界上同样寂寞事物的双眼和一张无声叫喊的嘴巴。
阅读更多即便不踏入“机构”和“替代”的非此即彼,这些论坛里的实践仍然有其自称——公司、空间、画廊、杂志、工作室、平台、社区、团体、组织、俱乐部,或在其自身语境里的“机构”……对这些事物来说,美术馆或者纯净的“机构”在它们的视野里吗,是它们的对立面吗?如果不事先施加一个“替代”,这些实践会如何认识和描述自身?是否还会存在一个共同的称谓,即“我们”?
阅读更多近期在上海开幕的两个艺术展览:上海没顶画廊举办的艺术家汪建伟个展“行于泥浆”和Prada荣宅呈现的艺术家迈克尔·王的展览“太湖”,都将关注点聚焦在地球的历史。两位艺术家通过各自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方法,将他们的哲学思考和科学研究以绘画、雕塑和装置等不同媒介的艺术作品展出,邀请观众参与他们对人世纪中地球命运的忧虑,以及面对濒临种种危机的地球生态,艺术能否发挥功用的思考。
阅读更多在各自的长时段创作实践中,王拓和瓦吉科·恰齐亚尼均对将目光投注于某段历史的声言者在微观尺度上的创伤经验。在其作品表达中,这些经过重构的生命经验协同艺术家对隐于其后的结构性问题和悬沉历史的关切,常常在充满暴力、悼缅和超现实化的日常情境中浮现出来。
阅读更多也许郑明河的艺术世界就像外滩美术馆五楼展厅里的布展结构一般,是一个被充满诗意的理论话语所包围的艺术世界。那些打印在透明塑料膜上的话语如同一堵坚固而隐形的城池,将她的艺术与生活、与身体经验隔离开来,而她投注在那些话语上的诗意却让她产生了一种生活的幻觉。
阅读更多“沙”的松散和流动性与“径”的曲折多变看似形成了两种殊途同归的意象。如同展览标题“沙 径”格式所提示的平行关系那样,胡晓媛对两者进行了若即若离的并置,由此在暗埋着的潜在张力中觅求个体存在的轨迹。
阅读更多“他是谁?”耿建翌在PSA的个人回顾展是一场充满感情的展览,它的成形得益于艺术家生命中众多亲友的合力;这又是一场主角缺席的展览,因着“老耿”已于5年前过世。
阅读更多“纤三”展现出来的知识化突破了前述现象中的原子化和主观化趋势,并以编织的网状结构为隐喻,来表达有关艺术、世界与存在的“认识”。
阅读更多策展人把展览构建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欧洲风格的剧场,以此用过去批判当下,用想象批判现实,用外来批判本地,而当下、现实和本地却越来越难以阐述。在这个公式中,标题“我想象的天使”的潜台词是“我无法相信现实”。
阅读更多今年6月1日至4日,2023 JINGART艺览北京终于在阔别两年后由线上展厅再次回归北京展览馆。此次展会将集结来自11个国家与地区共54家优质参展商,多元丰富的展商版图再次印证了ART021“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艺术使命。
阅读更多你可能从未听说过加济梅斯坦演讲,并对其内容或政治意义一无所知,但你一定会记住悬浮在白色演讲台之上的巨大宣传板和其上的年份数字,记住这幅悬浮在美术馆墙面上的巨幅亚克力装裱照片。
阅读更多当观众⾛进户尔北京展览空间的瞬间,便被邀请进⼊范尼·吉奎尔构建的缠绵⽆序的星球。滚落迷失的球体是宇宙中飘离寻觅的⽣命,不连续剧场式的分割空间是梦境中既混合⼜相互⼲涉的世界。
阅读更多在现代性的进步逻辑和科技乐观主义的共同作用下,物的激进语法变得临时而易碎,而展览“筑梦”通过大量陈列那些艺术与物质世界博弈后的精美纪念品,在已然静默的表面翻扬起一层尘埃,使我们得以觉察“物”在艺术中的隐微生态。
阅读更多这个纯净的世界死去了,尸骨无存。只剩下烧焦的树墩、游移的地面、丑陋的殴斗,以及由这位安静的朋友守护的一口小井中的蓝色水波。相知早已在我们之间增长。
阅读更多巴人的马克思主义底色让他格外关注帝国主义者、本地土王和资本共谋的暴力,这些暴力彻底摧毁了土地上原有的生命形态,却冠之以“文明与现代”。他有金句总结种植园,“大农场是西洋人的资本,印尼人的土地,中国人的劳力这三件东西合起来才发达的。”
阅读更多变化和对策是展览的核心主题。具体来说,本届双年展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由沙特阿拉伯政府支持的当代艺术场景可堪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期间的艺术界相较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