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霜,《工作姿势》,2021年。 
详见LEAP 2024 秋冬刊《劳动时间》
+

2011年12月号

关于抽象问题的争论,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美术》杂志爆发以来,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问题之一,亦即非直接再现的表现方式的艺术史地位问题。在《艺术界》2011年的最后一期的封面专题中,我们将视线投向几被遗忘的“竹幕”,讨论了何为“第三抽象”,在艺术市场造就的语境中对抽象这一概念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除了肯定早期上海抽象画家的价值,也审视了年轻一代的抽象画家,对他们来说,抽象的表面其实来自异常具体的形式和社会探索过程。中版的其他专题还涉及到对文化宝藏跨国界收藏的思考,论述了林天苗新作“一样”中的逻辑,对吴山专和英格近期创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的一篇批判性文章则质疑了近一段时间无数次被提及的“小运动”的研究方法。而在上版,读者们可以看到对“贫穷艺术大师”雅尼斯库奈里斯的访谈,艺术家毛同强运用不通文字间的“翻译”创作的装置作品,柏林“贝哈尼亚艺术中心”丰富历史的回顾,以及两位年轻艺术家对彼此录像作品的评论。

    CLOSE

      微信公众号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