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末事关“达达百年”的这期专题中,我们尝试在回望历史中观看当下。所谓的DADA无可确凿,无非落脚于一场语言的解放。世界在分崩离析的快感中酝酿着新秩序的来临。在整个二十世纪关于混乱、暧昧和变革 的历史噪音中,仍依稀可辨达达主义者最初的宣言。而如今,我们处于一个连宣言都几近消失的时代——当事件、信息与图像如达达主义美学所希冀的那般交错重叠并闪回播放,人们只是热衷于默默地留言、点赞或分享,再没有什么可以被大声地宣读出来。百年之后,第一批达达主义者渴望击碎的秩序的顽石,并没有散落成民主的星星之火。它们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绽放的礼花,变成了新一轮时代乱局下的碎屑。同那些坚定不移地信仰着自由世界秩序的人们一样,艺术已经自傲了太久。它埋头编织一个接一个自圆其说的阐释网络,“民主”渐渐形如达达分子的诡辩术,可以言说任何东西,也可以言说任何相反的东西(巴迪欧)。如果艺术一直致力于为无序的世界创造形式,是否仍有必要为这个形式再赋予一场意义?关于达达的达达式评述是否仍有可能?包豪斯作为一个总体理念的想象成立与否?“起义”的愿景是否源于“欲望的不可毁灭性”?“泯主”的剧场中是否潜藏着对未来的恐惧?再谈“实验精神”,我们如何与这个时代自处?所有永无休止的争论是不是终将抵不过抄写员巴特比的那一句“我宁可不……”?
本期上版的七个栏目带来论坛、建筑、展览和艺术家作品集等内容。会议室栏目记录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及保护学院举行的“中国博物馆热”研讨会。在中国,博物馆的含义和潜在性正在受到激烈的挑战,呈现了一种崭新的和西方范本不同的可能性存在,兼具中国本土特色和国际化的特征。未知纪念碑栏目带来了李巨川的作品,在他的叙述中,建筑等同于一种关系——身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虽然不难理解,但是却主动离开了对“建筑”惯常的定义。展览制作栏目回顾了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展览。同时,我们还特别委托了艺术家邓兆旻和朱建林在杂志页面上呈现他们各自的视觉项目。
本期中版艺术家专题中,我们对话了法国艺术家洛朗·格拉索,他将自己的创作看作是理解世界、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工具,依靠历史文献与科学研究,并在虚构的视角中使其翻转,使后者赋予前者一种可能性。此外,艺术家陈海燕用木刻版画所记录的梦境,引发了现实中的问题若干种,从80年学生时代开始,陈海燕抄写自己的梦境,这与她将梦境落实到木版画面上,两者有时竟相距多年。她的个人梦境毋宁说是个从同时代人之中走出的一条岔路:她退到全然个人化的角落去。
下版的长篇理论文章聚焦在今天的科技环境下艺术家作者性的复杂伦理问题;另为大家带来13篇展评,其中包括台北双年展、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釜山双年展及全球各地一系列最新艺术家个展。
上
020
为“中国博物馆热”辩护——GSAPP论坛后记
克里斯蒂娜·巴代尔
027
意志游戏
邓兆旻
036
李巨川:碎片间的图绘
张山
040
RAM的边界与FGT的形状
袁佳维
044
莫斯科国际: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
卓睿
048
历史、实践、介入:新加坡当代艺术读本
巴蒂·拉尔瓦妮
052
成就
朱建林
060
剪报栏
064
特别报道
070
跃界
中
74
我们从未当代过——对话洛朗·格拉索
贺婧
84
梦华录 陈海燕
陈玺安
封面专题
94
达达,复始的乱局
宋轶 吴亦飞
96
关于达达的达达评述
宋轶
104
包豪斯悖论:一份被撤销的宣言
周诗岩
114
当战争隐匿而不可见,我们如何反战?
保罗·佩代尔奇尼
120
论实验精神
秦思源
130
作品集
138
恐惧民主
马睿奇
146
呼吸的景观
王子耕
150
起义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下
评论
166
逐渐消失的前提
莫小菲
176
当下档案·未来谱系:双年展新语
西蒙·弗兰克
179
认同错乱,反思台北双年展
陈玺安
182
连接1:终止的行动
禹晶娥
184
未完成的都市化:批判性空间实践的尝试
黄汉冲
186
阿彼察邦·韦哈斯塔古:狂中之静
武漠
188
技术伦理: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
韩馨逸
190
王兴伟:荣与耻
李佳
192
我织我在:2016杭州国际纤维三年展
张未
194
釜山双年展:混血的地球,诸众知性的公论场
吴建儒
195
负地平线:第五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
陈玺安
196
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人展
郭畅
197
耿建翌:投影顽固
韩见
198
胡昀: 叙事病
亚瑟·索尔威
199
银川双年展:图像,超光速
宋轶
终章
200
张如怡: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
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