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花工作室一角。摄影:REN2 
详见LEAP 2024 春夏刊《玩乐时间》小龙花专访
+

LEAP 2022 春夏刊 《抵抗力食谱》

《抵抗力食谱》诞生于2022年春夏之交的上海。经历静默与酷暑之后,LEAP新刊终于在艺术氛围也稍有活泛的夏日尾声与读者见面了。

时至今日,不知有多少人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封控期间自己的饮食范式转变:从获得盘中餐的方式,到食材的种类,乃至于进食的频率——我们的记忆恰如肠胃,总能在适当时刻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直到盛夏高温携裹着编辑部复工的消息而至,当同事们再度频频接到(亲切的)外卖员的电话,LEAP的编辑们才恍惚回过神来:与食物相关的社会和生理反应戏剧性地映照着我们感知艺术的方式。在那段只能通过网络与艺术保持微弱、虚幻联系的时间里,精神上对知识和美感的需求被自然而然地悬置,而临时政治境遇下的“保供生活”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成为了(味觉的)命运共同体,也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非常态食物”般张扬着生命力的思考创作——它们与危机时刻的人类意志相辅相成。

食物如同语言一般传递我们的文化情感。日本明治时期的美术家、思想家也是亚洲文明一体化的倡导者冈仓天心,在弥留之际写给情人、孟加拉诗人普里扬巴达·德维·班纳吉的信中,将自己的病状描述为“20世纪的常见症候”:“我吃过全世界各地的食物,它们对于我的胃和肾脏的遗传体质来说种类过多了。”这大概是一种麦当劳和全球化时代之前才会有的身体觉知。对应于作家张承志在描述20世纪初怀揣国际主义情感、共情于革命的日本民众时所说的“心情的亚细亚主义”,一种“肠胃的亚细亚主义”在这一期LEAP中浮现出来。但正如作者曾明俊对巴黎唐人街美食的阐释,这些带有明确的地理文化标记的食物是在迁徙中经历适应与杂糅过程的复合物,背后呼应的是更为流动与解放的地域边界。没有一成不变的正宗亚细亚食谱,也没有正宗的“亚细亚”。如果一定要给这一想象中的疆域生命体一个特性的话,希望在这期LEAP的书页之间,读者们感受到的是一股抵抗力与韧性。

如果将“亚洲胃”作为某种精神隐喻,本期LEAP所挑选的主菜都是一些“亚洲”食材:作者曾明俊借自己辗转各国唐人街的美食回忆,探讨亚裔移居地(唐人街)的历史风物与今日食色;作者陈玺安从日据时期为西方电影默片进行现场讲解的台湾“辨士”入手,分析深植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议程的电影解说如何发展出一种带有信息把控权的“谣言主义”;作者、研究员杨旖旎考察了近半个世纪前的“南斯拉夫现代绘画展览”(1980-1981年),并以展览的宣传文本为基础探究了“社会主义现代主义”这一概念在其时的南斯拉夫与中国艺术语境下所产生的微妙扭结;研究者对方回顾了作家、历史学家巴人(王任叔)1940年代在苏门答腊岛及周边地区流亡与工作的经历,探讨早期马克思主义遭遇复杂殖民环境时的方法论;作者、声音研究者张铎瀚以日本乐队GEZAN为母题创作的书信体非虚构小说则为火焰、蒸汽和打击乐爱好者带来一次精神远游。

跨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仿佛曾被未知客体许诺的“更好的近未来”在疾病、战争与文化焦虑的阴云下无数次聚合又飞散,人们仿佛来到另一重“浮世”。学者张嘉荣考察了导演杜琪峰的影像语言中,香港如何以一种非主流的方式被论述:它不是帝国殖民残响与现代民族主义国家认同的榫接处,而仅仅是一座千万人微末、离奇命运的逸出之岛;作者boho考察了江户时期最重要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浮萍般的创作生涯,其一生的美学硕果均出自一种“击退并毁灭平凡的需要”;年轻的创作者赵皓天和戴安娜自疫情和缅甸军事政变之后分居两国,他们的通信中浸润着缅甸的火药味和青芒的香气,以及云南山水之间硫酸蚀刻铜板的味道;艺术家、写作者yy?则通过几组女性/酷儿创作者群像,描绘了口号作为社会吁求及艺术媒介如何在当下世界中驱策行动与关怀。

回到食物——与艺术——或许可以说,这两种事物的共性在于不时让我们(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感到不可承受。作者王文佳将目光投向糖——安德烈娅·钟(Andrea Chung)作品中代表了欲求与代价的主角,西印度群岛英属种植园工人的索命之物;一段伴随着苦咸泪水的“甜蜜旅程”在王文佳的文字中复现。作者方言则透过埃德·阿特金斯(Ed Atkins)、艾莉娅·内维斯塔(Elia Nurvista)、达夫娜·麦门(Dafna Maimon)等艺术家的作品,直接审视了我们与食物有关的当代生活。如作者所言,“它(食物)的确是我们的基本所需,化成了我们所是之物,又持续供养着异化的我们去形塑我们所在的世界,使后者健康充盈,或营养不良,饥荒匮乏,或危在旦夕。”

“抵抗力食谱” 目录

专题文章

亚细地 | 曾明俊
亚洲的电影谣言主义者:当代艺术的四个瞬间 | 陈玺安
仰光来信 | 戴安娜与赵皓天
非主流论述中的香港:杜琪峰电影(中)的命运与偶然 | 张嘉荣
葛饰北斋:浮世浪荡子 | boho爱与愤怒:女性主义的非选择题 | yy?
糖,难以承受的故事 | 王文佳
昨日之食,今日隐疾 | 方言
“透明的还是污浊的?”——1980-81年“南斯拉夫现代绘画展览”中国巡展中的“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悖论 | 杨旖旎
东京拥抱绞肉机 | 张铎瀚
风下之人——巴人在1940年代,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遭遇殖民性 | 对方
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 | 巴人

展评

卡拉宾电影小组:石头在听吗?| 刘曼堃
姚清妹:地洞 | 任越
迪里耶双年展:摸着石头过河 | 马克·莱珀特
从无到有 | 任越
佩恩恩:匹配池 | 孙佳翎

期刊

  • LEAP 2024 春夏刊《玩乐时间》

  • LEAP 2023 秋冬刊《乌托邦巡航》

  • LEAP 2023 春夏刊《平滑表面》

  • LEAP 2022 秋冬刊《千机变》

  • LEAP 2022 春夏刊 《抵抗力食谱》

  • LEAP 2021 秋冬刊 《心手相连》

  • LEAP 2021 春夏刊《幽灵派对》

  • LEAP 2020 秋冬刊《气泡世界》

  • LEAP 2020 春夏刊《在希望的田野上》

  • LEAP 2019 秋冬刊《新艺术的冲击》

  • LEAP 2019 艺术界的春秋:二〇一〇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 《艺术界》2018年春夏刊

  • LEAP 2017年秋冬刊

  • 2017年2月号

  • 2016年12月号

  • 2016年10月号

  • 2016年8月号

  • 2016年6月号

  • 2016年4月号

  • 2016年2月号

  • 2015年12月号

  • 2015年10月号

  • 2015年8月号

  • 2015年6月号

  • 2015年4月号

  • 2015年2月号

  • 2014年12月号

  • 2014年10月号

  • 2014年8月号

  • 2014年6月号

  • 2014年4月号

  • 2014年2月号

  • 2013年12月号

  • 2013年10月号

  • 2013年8月号

  • 2013年6月号

  • 2013年4月号

  • 2013年2月号

  • 2012年12月号

  • 2012年10月号

  • 2012年8月号

  • 2012年6月号

  • 2012年4月号

  • 2012年2月号

  • 2011年12月号

  • 2011年10月号

  • 2011年8月号

  • 2011年6月号

  • 2011年4月号

  • 2011年2月号

  • 2010年12月号

  • 2010年10月号

  • 2010年8月号

  • 2010年6月号

  • 2010年4月号

  • 2010年2月号

CLOSE

    微信公众号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