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6年的夏天弥漫着一种让人心烦意乱的闷。神经内科的医生把我们在这个季节的健忘、烦躁和情绪低落归结为一种“夏季情感障碍症”,给那些无法溯源、难以名状的情绪建立了一种外部于我们自身的解释。伴随于天气的“情动”——那些与我们的自我意识脱节的生理经验——在地下电影人乔治·库查的“天气日记”系列中得到了最“忠诚”的诠释。罕有媒介能够像库查手中的便携摄像机一样将主体感受与外部世界亲密且忠诚地联系在一起。每个尝试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成年人都知道,没有什么形式是完全可靠的:语言会背叛我们、图像会背叛我们、档案会背叛我们;我们每天都在微信上骗人和被骗,在朋友圈上塑造着自己最“真实”的社会化分身。2011年前后兴起的“新真诚主义”美学便是对以上情境的回响,包括艺术家雅克·帕拉索在内的“新真诚主义者”相信,在网络上(以及作品中)坦露自己的心声、透明化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新的美感所在,“只有彻底的曝光才能使个体获得自由。”
《艺术界》八月刊封面专题“情感汹涌”试图言说的便是我们表达情感、感受以及自我的方式。由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学生们提出的一套“情动理论”为我们厘清了情动、情绪和感情这几个不同概念:粗暴地说,感情是内部、自传性质的;情绪是外化的;而情动是外部的、身体的——它介于感知与行动之间。人由感知外部世界而产生情感动力,并催生身体与自身对话、与外部遭遇。在这样一个从感知、情动再到动作的过程中,如果把生命看作情感绵延和跃动的过程,便容易凸显身体行动中的主动姿态。
“情感汹涌”专题从多重维度阐释了由情动催生的艺术实践:从塞西尔·B·埃文斯的数字作品中的人工情感、中国·翠西为林载春谱写的热带恋曲、肖涵秋的画与诗、暴露狂般的自传体创作,到后声音艺术中的本体能量。
—————————————
上
030 陈滢如:不可见的连接
文/段子迎
034 联合电视:可能在任何地方产生
文/米尔斯·贝伦森
038 “华玲”:为历史除魅的剧场
文/许芳慈
042 二十年后
文/朱建林
046 成年的艺术:何恩怀
文/刘倩兮
050 玛利亚姆·贾弗里:第二或第三重生命
文/斯科特·诺顿
054 章清的布景工具
文/宋轶
058 做客家乡
文/陈畅
062 “空间的美术史”巫鸿2016年度系列讲座
文/吴天
066 剪报栏
068 跃界
初中
074 张慧的现场
文/石青
082 笑场:艾德·阿特金斯
文/苏珊娜·戴维斯-克鲁克
高中
092 跟着感觉走
文/赖非
094 林载春:热带恋曲
文/中国·翠西
100 批斗会
文/卓睿
108 新故事
文/肖涵秋
114 乔治·库查的“天气日记”
文/李佳桓
118 非人、暴露狂与主动的谎言
文/杨杕
128 当真诚成为形式
文/陈咏晞
132 我是如此的失败:发表在、围绕以及关于网络的诗歌
文/索菲亚·蕾比
136 后网络绘画与情感的死亡
文/索菲亚·蕾比
138 人工情感:塞西尔·B·埃文斯
文/知念露西
144 聆听一切:作为情动之物的后声音艺术
文/姜宇辉
下
154 中国录像艺术前传
文/李振华
162 出租车: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文/刘伟伟
170 纽约-柏林俱乐部——关于第九届柏林双年展的反思
文/白慧怡
174 艺术批评毁掉了自己——从营销角度看第九届柏林双年展
文/许大小
178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