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出位
| 2011年04月07日
[portfolio_slideshow timeout=7000 exclude=”8490, 8489, 8484, 8483, 8482, 8481″]
曾在一缕浮云上:我的八十年代美院生活
八十年代艺术教育产出的精英在今天成为一幅群星闪耀的图景并非偶然。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令那个时期的“大学”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艺术评论家费大为为我们重现这个重要的背景。在他看来,八十年代美院的毕业生乃是85运动的主力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造成了重大的冲击。而这也确实是美院教学的一个实际成果。
中间地带:探访考前班
有人评价说艺术类院校的考前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种现象,整个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怪胎”。它的存在绝不合理,但却异常顺应现实情况,它夹在需要改革的高考和需要改革的高校教育之间,这个缝隙让考前班不仅得以生存而且变得壮大,而它的“实用性”和“方便快捷”也毋庸置疑它并不为此后的四年甚至更远做准备,它只为几次考试服务。处在考前班这个“怪胎”里的是两个基本组成部分,考生和老师,他们既是这个恶性循环中的主要角色,但又都无力承担起导致这种怪异现象的责任。
大学的影子
我们选择的以下建筑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委托建造它们的大学都在艺术院校系统内早早建立起了自己的名声并在新一轮的跨越式阶段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它们都设计和建成于扩招之后。它们都位于全新的校区或新的地点。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靠着出众的设计脱颖而出,带着建筑师思考的余热。除此之外,如果将建筑比作大学的影子,它又会怎样投射呢?
我的教育观
艺术学院的教育所面对的诸多问题,就像中国社会的其他问题一样深层与庞杂,无法在朝夕间豁然解决,而认识到这种局限才是着手解决问题的一个务实性前提。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八位从事(过)艺术教育的艺术家,其中既有从“清华”的美术学院辞职并引起热议的陈丹青,也有尚属教师新丁的杨福东,既有系科工作室的主持人,也有身肩系科、学校发展之责的领导者,他们无一不身牵美术学院具体的教学实验,也无一不在面对具体的教学现状。
栗宪庭电影学校:独立有什么意义
早在五六十年代,欧美已经有相对完善的独立电影机制,而中国独立电影创作的概念到90年代方才出现。在栗宪庭电影学校学习的学生们可以选择追随老师的脚步,创作反映中国当下现实的作品,但只有一小部分受众。倘若他们想进入主流电影制作领域,就要与那些来自更大的影视院校的学生竞争。栗宪庭电影学校尚无法授予学生证书或官方学历证明。因此,学生不用为了取得一纸证书而缴纳昂贵的学费,以期借此进入商业电影产业。在独立电影领域,真正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自我发现。